你是否有同感,一个没有书香的地方,总会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书店、图书馆,这些与“书”有关的性灵,是人们一呼一吸“书香瑜伽”的好地方,在这里,指间在一书一页、一页一行的轻扬中,重拾内心的宁静和找回生活的从容……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与书店慢慢有了距离,而这种距离并没有产生美,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某种困惑。那么,是书店远离了自己,还是自己远离了书店?
欣喜,书店变“书吧”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华灯初上,从市新华书店飘出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里正在进行每晚七点半的“朗读者”活动,凡朗读者,便可将心仪的书以七折带回家。这等好事在原来的书店里却是百年难遇!
朗读声萦绕在每个区间,环视改造一新的大厅,再也看不到往日那种冷清寂寞,再也找不到店员比顾客多的场景了。是什么魔法,改变了这一切?
变了,书店变成了“书吧”,外在美了,内在更贴心了。不管是灯光、造型、小饰品,还是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愉悦。
“感觉现在进出书店和进超市一样自在,在这里呆上一天,哪怕购书是零消费,也不会招到白眼。”开业第一天,市民王晓倩特地跑来体验了一番,她还说,“这种‘书吧’在武汉见到不少,特别羡慕。现在鄂州终于有了,而且更人性化,每个区间设计错落有致,拿本书,坐在有桌有椅的地方看,真是太惬意了!”
“这样的场面,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不过,多是过年时进店排队买年画和对联;2000年以后,网络出现,卖书望着就不效了。现在这样一改,我们由后台服务走向了前台,主动向读者介绍相关的书。”她说。
遗憾,消失的书店街
曾几何时,明塘路有着“书店一条街”的美誉,那里书店扎堆,是爱书人闲暇时经常光顾的地方。如今,这条街已成为一条商业街,仅剩一二家书店坚守在原地,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关于读书,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回忆,但心中那份情愫却是相同的。书店在忧伤中前行,读书群体也在慢慢消散……
书店去哪儿了?
是呀,书店去了哪里?记者注意到,随着鄂州南部城区的发展,有部分书店迁出老城区,呈零散状分布。不过,这些零散的几家书店,也渐成教辅书店,且依托学校而生存。
网络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的确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不过,对实体书,人们仍情有独钟。
可是,实体书能找到一个“栖身”的实体书店却不太容易。“门面租金年年看涨,卖一本书能赚多少钱?”一位书店老板说,很多书店最终难以为继,只能关门改行,开起了服装店、零食铺等。
“书店街消失,尽管有些遗憾,但这是市场规律作用下的现象,很正常。”王姓市民认为,“寻找书香,眼下,网络似乎成了主渠道。是不是人们就不想进书店,闻着书香寻好书呢?”
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路灯下的书摊,总会围着不少人,或翻或看或买。“大书店的书太贵,地摊书论斤卖,这肯定吸引想买书的人。”有市民也坦言,“再说,买书和读书是个人爱好,也是个闲情逸致的事。整天为生活忙碌的人,怕很少有人会有这个闲情。”
再看我市的书店城乡结构,多数乡镇处于空白。“每次进城,我总要到书店转转,买几本心仪的书回去,乡下没有像样的书店。而现在,新书华店只有古城路这一家,几家民营书店大半业务卖教辅书,找不到过去买书的快乐感。”来自太和镇的吴先生说。
期待,点亮更多的阅读之灯
喝一杯咖啡,读一本好书。这种充满“新鲜空气”的高颜值书吧,在我国一些主要城市早已出现,正如有些业内人士所说,要让“文化消费”转变成“阅读体验”。
那么,我市又该如何顺应这一形势发展呢?
全民阅读就是要引导大众真正读书本、读经典,特别是到读书的场合去读。另外,还要创造条件把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从网吧和手机中吸引到书店、图书馆、读书会里来,并让他们爱上这些地方。
幸福鄂州人欣喜地看到,如今,新华书店变“书吧”,虽然迟于大城市的步伐,但书香味更浓郁。我们看到书店人员服务市民,以顾客为上帝的宗旨在这里得到了真正体现,这也是国企改革、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体现。书吧模式是一股新风,有股新风的引导,我市各类性质的书店、图书馆如果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对促进全民阅读而言,肯定比一味说教更有积极作用,我们要让更多的“书吧”成为人们享受读书乐趣的好去处。
在城市的一个角落开辟一片文化绿洲,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阅读之灯。市新华书店有关负责人对记者道出了蓝图:“依托书店平台,打造文化消费生态圈,从卖书向引领文化消费方式转变;要探索共享阅读新方式,实现从‘买书’到‘借书’、从个体化阅读到社交化阅读的转变。”
市新华书店也提出,书店搭建平台,与政府及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各种比赛、论坛等活动,拓展文化创意品牌,让本地民众享受增值文化服务和归属感。
我们期待,让更多的阅读之灯点亮洋澜湖畔的每一片文化绿洲,令书香漫城。
(鄂州日报记者夏阳 责任编辑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