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砥砺奋进的五年|看鄂州城乡和谐生长

“宽阔马路一条条,有路灯,有花草,旁边还有人行道。广场上面红旗飘,一排排商铺好热闹。群众生活在改善,文明素质在提高……”

9月17日,梧桐湖新区大垅村60多岁的老党员叶宗英,用手打拍子,即兴唱起快板,赞美自己生活的社区。一板一眼,引来阵阵喝彩。

大垅村位于梁子湖区的梧桐湖畔。村民如今住的,都是一栋栋小洋楼,房前有景、院中有果、屋后有林。

“大垅大垅,百事不同;吃的供应,烧的牛粪。”谈及过去的大垅村,村民们感叹不已。

这,只是我市统筹城乡推进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按照“全域鄂州、统筹城乡”总体规划,系统推进,协调发展,描绘出一幅城乡和谐奋进、欣欣向荣的发展新画卷。

(网络配图)

让美丽乡村留住更多乡愁

日前,湖北省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候选村镇评出,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榜上有名。

有人说,这是一颗藏在梁子湖畔的珍珠,它三面环湖、有5000多米湖岸线,曾以贫穷与脏乱差而出名。近几年,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下,茅圻村的美丽速度让人吃惊。

茅圻村张家湾,青砖白墙的房屋,掩映于绿色之间。湾子里,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红灯笼沿街挂起,十佳婆媳、十星级农户、家风家训的宣传栏格外醒目。

“改造前,湾里又脏又乱,到处是垃圾,看不得。现在不同了,大伙房屋改造一新,走哪都是鸟语花香,看不够,听不腻。”65岁的村民张自国,每天都要到湾里转一转,看一看。

去年,茅圻村和鄂城区泽林镇大山村、华容区蒲团乡横山村入选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自2015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我市320个行政村,“省级生态村”和“全国绿色示范村”已达57个。还有宜居宜游的长港镇峒山村明清小镇、修旧如旧的涂家垴镇官田村新屋纪湾,都已成为鄂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

品牌建设的秘诀就是注重自然,顺势而为。鄂州是山水园林城市,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梁子湖区万秀村严格按照原始风貌进行规划建设,不砍树、不拆房、不填湖、不搞假生态,聘请专业团队策划“万秀八景”,现已成为鄂州美丽乡村建设的范本。

我市新制定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今年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选择环梁子湖(含百里长港沿线)、环南迹湖和环白雉山沿线,集中打造21个省市级美丽宜居宜业示范村,形成美丽乡村示范带。到2020年,要实现具备条件的村湾全部建成美丽乡村,每个行政区建成1至2个风情小镇、特色小镇。“美丽宜居宜业示范村建设,将强化常态化、制度化的日常督查和定期评议调度制度,从而让美丽乡村持续美丽。”市统筹办负责人称。

(网络配图)

让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

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先行。

走进鄂城区碧石渡镇金盆地村金盆地湾,只见垃圾桶摆放有序,环湾路干净整洁,“垃圾路边倒,杂物水上漂”、“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现象不再。

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

在处理方式上,各村垃圾统一由乡镇清运至垃圾中转站,再由各区集中转运至垃圾预处理厂集中预处理并综合利用,形成“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区级形成“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区级转运、市级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清运机制。目前,全市农村垃圾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有效改善二次污染严重现状,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目标。

据悉,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垃圾收集全处理全覆盖,4个乡镇获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段店镇武圣村太阳能污水处理池是我市保护生态的另一个典范。

据介绍,村民的生活污水都会通过管道集中引导到处理池进行生物技术处理,排出后的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而为处理池净化工作提供能源的是几块太阳能发电板,整个过程看不到污垢,闻不到臭味,不消耗能源,真正实现生态环保。

除了生态账,污水处理也要算好经济账。

位于东沟镇茅圻村的张家湾污水处理站,按照PPP模式建设运营,每天处理生活污水20吨,出水质量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而且项目运行费用仅为每吨0.12元,既有效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也为农村治污探索了新路径。

据悉,依托政府与市场合作的PPP模式,推进以污水处理为内容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我市被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试点城市。

规划总投资27.8亿元,市域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15座,农村自然湾污水处理装置1117个,以及与之配套管网及泵站建设,实现全市集镇以上区域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1.73万吨/日,农村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万吨/日。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站226座,累计完成建设项目投资2.7亿元。我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9.5%,在全省环保检查中排名第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吴都大地,绿色成为城乡发展基本色,生态奏响城乡发展主题曲。

(网络配图)

让城乡更宜居 让百姓更幸福

城乡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一碗“水”端平,普惠城与乡,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力作。

“我们这里地处偏远,村民散居各处,通自来水成本高,一直都没能用上自来水。”庙岭镇扇子湖农场长期被用水难困扰。

或就近建水厂,或增压布管,如今,这些零散偏远村庄的用水难题早已因地施策各个击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十二五”以来,我市将农村饮水安全提档升级作为民生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厂建设、管网改造、水质检测等多项工程同步推进,让农民喝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同源、同网、同质”水。

路。近年来,全市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因地因势铺设农村公路3000余公里,实现了行政村100%通水泥路。公交、班车已通达全市大部分行政村、社区,初步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区、乡(镇)、村相互通达的半小时交通圈。

电。2014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48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用电质量显著提升;“十三五”又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偏远农村电网薄弱问题、低电压问题以及重过载问题将基本解决。近年,全市集镇、乡村安装改造路灯上千盏,早在2012年就实现乡村集镇路灯亮化全覆盖,在峒山、池湖、梧桐湖等农村社区安装的节能环保路灯,更是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和亮点。

网。在自来水、水泥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电话、电视、宽带网三网融合,做到移动通信基站村级全覆盖。

乘着城乡协调发展的东风,农民也“洗脚上岸”变成社区居民了。

位于梁子湖北岸的梧桐湖社区,俨然是现代化城镇社区景象:横竖笔直的小区街道、整齐划一的多层公寓式住宅、漂亮的绿化带,还有学校、幼儿园、文化活动广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商业街、便民超市、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为此,我市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先后将120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沉社区,打造一刻钟服务圈,依托社区“1+8”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网格管理服务站,为农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综治维稳、农技指导等公共服务。

据市改革办介绍,按照“村级受理、网上办理、全程代理”的便民服务要求,继续梳理市、区、乡镇相关部门服务项目,进一步把政府便民公共服务窗口搬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芬 责任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