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黑一日游”阻截在国庆黄金周前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一日游”日渐兴起。地标式景点分散的客观现实使得旅游呈现散客化趋势,加上网络平台的助推,“一日游”市场逐步扩大。然而,出于多种原因,正规的大型旅行社不断退出这一市场,给了“杂牌军”可乘之机。有统计显示,非法旅行社占据了北京“一日游”市场的9成以上。

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各大城市的“一日游”又将迎来出行高峰。为避免外地游客“中招”受骗,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该拿出主观能动性,联合城管、地铁运营、公安、网信、工商等多部门,打击涉嫌违规的宣传途径,在“黑一日游”与游客中间建立一道安全“防火墙”。

治理“黑一日游”,要铲除其生存的土壤。从消费者了解、购买和体验“一日游”的全环节着手,用治“牛皮癣”的劲头,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源头上来看,第一关是信息过滤关。游客参加都市“一日游”的需求客观存在,想要消费者不被“黑一日游”坑骗,净化其信息接触渠道、去除“信息污染”很重要。

以“一日游”小广告为例,在记者观测的时段,上海地铁陆家嘴站毗邻东方明珠的一个入口至少有3个以上不同的小广告团伙在散发不同版式的“一日游”广告,其广告上打的旗号都是“中青旅”“国旅”等知名旅行社,留的联系电话却往往是私人手机号码,其不正规性可见一斑。但即使是这样“假的很明显”的小广告,由于正面都“统一”印刷了上海地铁图,还是很容易让游客误以为这是正规的旅游推广材料,其每天散发的数千人次中即使有1%的消费者“中招”,累积的数量也很可观。

要真正去除围绕着“一日游”线上线下的“信息污染”,需要在消费过程中,切实把好质量关。从行前的行程内容是否有明细单、购物和自费项目是否事先征得消费者许可,到旅游环节中是否存在“偷梁换柱”和强迫额外消费的行为,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主管部门要尽快查实回应,对多次出现问题的旅行社和个人则要创新威慑手段,比如,在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把多次出现违规行为的旅行社和其主要负责人纳入信用系统“黑名单”并予以公示。

有“破”也应当有“立”。一方面,可以在核算成本并加上合理利润点的基础上,公布数条包含不同景点、针对不同人群的“一日游”样本线路,明示政府的参考定价,将“不正常低价团”按照相关规定清除出市场,吸引“正规军”回流到这一市场中,进一步压缩“黑一日游”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大部分旅游者并不知道非法一日游的危害,但许多人也不知道正规一日游到哪报名,更不知如何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到达旅游点。这就需要加强公共服务,首先,依托现有的旅游公共集散中心,迅速建立起符合旅游者需求的信息传播体系,比如在外地手机号码进入特定参观区域时以短信的形式提醒消费者可以前往该地区的正规旅游集散中心并提供地址和参照物便于寻找,同时,以微信公众号、APP、官网等方式提供快速回应咨询投诉、预约知名景点门票和旅行规划等多项服务。其次,建立完善与公共集散中心相互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如导游服务、门票预订等。

眼下,我国旅游需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速度。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应当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才能满足旅游者日渐增长的需要,让坑蒙拐骗的“黑一日游”没有容身之处。(周蕊、程迪 编辑熊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