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2017年我市6449名贫困人口脱贫14个贫困村“摘帽”

隆冬时节,段店镇张湾村贫困户高桂枝的结对帮扶干部又到她家走访,了解她家近段时间情况。“除了每个月的低保金,村里介绍我到附近的合作社打工,我们家的收入明显增加了许多,日子好过多了,已经脱贫了。”高桂枝乐呵呵地说。

2017年全市像高桂枝一样脱掉贫困“帽子”的贫困人口有6449人。一年来,我市下狠功夫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不断做实帮扶措施,提高结对帮扶工作质量,出台一系列新措施新举措,着力解决扶贫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圆满完成14个贫困村“摘帽”、6449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

产业扶贫“四个一批”授之以渔

“为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至少有一项主业,有政策兜底保障之外的稳定收入来源,今年我市印发了生态文明公益岗、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以及农家乐创业就业等三个方面文件,明确了全市产业扶贫‘四个一批’帮扶工作任务。”市扶贫办负责人表示。

就业培训一批,对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让每个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生态农业基地吸纳一批,从全市生态农业基地择优选择50-100家,带动全市1000-2000贫困人口务工、入股、土地流转,实现就业产业增收;发动民营企业聘用一批,引导全市20—50家民营企业,吸纳全市500—1000名贫困人员务工,实现稳定就业;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安置一批,通过政府出资,为全市所有村湾购买3000个生态文明公益岗位,安排贫困户中少就业、零就业家庭人口就业,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困难问题。

金融活水“滴灌”穷根

“申请到3万元贷款,启动资金终于凑齐了。”去年3月,沼山镇下王村贫困户高国刚申请到市农商行发放的小额扶贫贷款,让他吃了颗“定心丸”。

据了解,去年我市投入资金2000万元,建立了总规模为3000万元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思路,建立“1+N”金融扶贫工作机制。按照“一降二免三优惠”工作机制,畅通金融精准扶贫绿色通道,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产业项目、年龄等方面适度降低贷款门槛,确保贫困户按需获得金额不等的扶贫小额贷款,全力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针对家庭劳动力少、劳动能力不足、无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通过“农商行+企业/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吸纳贫困户入股,以获取打工收入和分红,实现增收脱贫。金融活水“滴灌”穷根,让不少贫困户受益。

截至上月10日,全市累计向884户贫困户贷款4045.5万元。

健康扶贫力破“病—贫—病”困局

“目前,我市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的82%。”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卫生医疗救助一批”,成为我市精准脱贫决战小康的重要工作。

治穷先治病。去年10月,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市精准扶贫对象医保待遇的补充意见》,在《关于提高精准扶贫对象医疗保障待遇的实施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健康扶贫的保障力度。

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基础上,通过补充保险,确保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住院及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0%,同时,降低贫困患者医疗自费额度。贫困对象个人年度政策范围内自负医疗费用在3000元以内,年度内累计超过3000元的部分,由补充保险给予100%报销。卫计部门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发放扶贫医疗证,严格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和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强有力的措施,破解了贫困户“病—贫—病”困局。

此外,各区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一批精准扶贫叠加政策。鄂城区对因病致贫贫困户在区级及以下医院住院费用全部免除,还可另外享受600—1000元的门诊补贴,并为在校贫困大学生每人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5000元。华容区投入217万元,对患有重特大疾病贫困户进行一次性救助;对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方面的贫困户分别给予最高可达2万元、3万元的政策补贴。梁子湖区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报销1次国内往返的交通费用,为贫困家庭子女发放校车补贴600元。

一系列新政策出台,让贫困户获得真正的实惠,告别贫困已成为现实,他们笑在脸上,喜在心头。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慧中 责任编辑 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