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引领鄂州医保服务向基层延伸

“医保信息网络搞得真是好,到武汉住院当时就报销了。”前不久,华容镇60岁的秦爹爹因患病到省人民医院看病,总费用82000元,办理出院手续时当时报销医疗费66412元,报销比例80.9%。他去年底掏了190元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二档,“参保不到200元,报了几万块”

在我市,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在医保服务大厅,只要输入参保人身份证号,就可查询到个人社保权益信息,即时办理异地转诊备案、慢性病登记审核等医保业务,十分方便快捷。

近年来,我市坚持“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原则,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三网合一”,通过大集中,建立服务群众的“大数据”,实现“同人同城同库”的医保大服务格局。

2008年,我市三项医保管理职能整合之初,考虑到医保业务仍然有省人社厅和省卫计委两个主管部门,为了确保系统稳定性,仅将新农合的业务专网并入到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业务专网中,实现网络层面的“三网合一”。2012年,我市又依托“金保工程”应用系统建设,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由原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到“金保工程”五险合一业务系统中,按照“同人同城同库”的要求,实现了统一系统、统一网络、统一数据、统一接口。在系统设计上,能支持多套医保目录,多档缴费标准,多种待遇政策,较好满足了统一系统管理要求,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统一指标。当年,全市年度门诊刷卡量389万笔,住院结算量 9.8万人次,转诊结算量 1.3万人次。

2015年,经请示省人社厅、省卫计委同意,我市将新农合异地转诊业务经办从卫生部门的转诊平台迁移到人社部门的省级异地就医平台,实现了全市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统一转诊,解决了原新农合病人异地转移不畅的问题。同时,我市还采取将新农合的目录与职工医保三大目录合并、去重的方式,实现了三大目录的整合。打通城乡居民医保一档、二档及城镇职工医保的药品、诊疗、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三个目录”,统一执行城镇职工医保的“三个目录”。原新农合药品目录1000种,增加到职工药品目录2517个品种。

管理集中,推动了经办方式的大变革。原来新农合实行的项目付费方式,城镇居民医保实行定额付费方式,现统一医保付费方式,实行“总额预算,基金预拨,单病种付费、床日付费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年度基金安排预算,合理安排,控制使用;预拨周转金,减轻定点医疗机构资金周转压力;结合实施临床路径,确定单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和定额标准;对精神病等特殊病种实行按住院床日付费和定额管理结算;对未纳入单病种和床日付费的病种,共同协商,节余共享,超支分担。门诊付费实行的是“总量控制、人头付费,分期拨付、分类报销、节余共享”的结算办法。还建立了“医院用钱不管钱,医保管钱不拨钱,财政拨钱不用钱”的基金管理新模式和“两个资助、两个放开,四种方式”的救助模式,确保管理规范化。医疗机构管理方式也改变了多头管理模式,由医保局与全市医保服务医院和药店统一签订协议、统一费用结算,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住院首诊制度,鼓励就近就便治疗,避免过度治疗,减轻患者负担。

截至目前,我市城乡总参保人数107.79万人,占总人口的99.4%,实现了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的转变。比实行城乡医保一体化前2008年的71.3万人净增36.49万人,增幅达51%。(记者刘学文 通讯员严宝兰  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