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绿映红

鱼米之乡绿映红

——长港镇乡村振兴观察

长港,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几代农垦人的芳华在这里挥洒,换得沃野千里、稻香鱼跃;

悠悠山水乡愁的情怀从这里弥漫,守望绿色庄园、梦里老家。

置身新时代,这里乡村振兴的步履矫健,时时容光焕发,处处生机盎然。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的田园风光,“新荷池沼,绿槐庭院”的炊烟人家,是人们对长港这座农业重镇的既有印象。

但长港的美远不止于此。伴随着振兴的鼓点,这里在探索将生态绿与文化红相叠加,发展绿与党建红相映衬,调配出乡村美的多种可能和长久姿态。

守护生态

唱响绿色之歌


“你看我这虾采用生态养殖,肚皮清亮亮的,品相好价格才有保障。”5月10日,夏沟村虾农李克明夸起自家养的清水虾,话匣子合不住。

李克明告诉记者,这些虾两个小时后将出现在武汉白沙洲市场上。因为生态环境好,长港的龙虾颇受青睐,不少贩子等在田埂上收购。

正当李克明为自己养的虾“爬”上武汉人的餐桌而高兴时,在长港镇高沟村的一处厂房里,一群外省客商为这里的优质水产品而找上门来。

“我们来跟本土企业合作,建慕鱼水产公司,开发高质量水产品加工。”浙江湖州南浔浔味堂食品有限公司副总都勤峰在长港镇考察后,连连赞叹,“好水养好鱼,而且镇上农民的技术功底深厚,普遍崇尚生态养殖,这跟我们公司的理念非常相符。”

浔味堂是不少上市企业及连锁餐饮业的供货商。“慕鱼水产投产后,可实现日加工水产品3万斤。有着长港原生态味道的鱼虾将通过冷链物流,到达全国各地。”都勤峰说。

“不久后的将来,我们还能就近走航空物流。”她着重补充道。

和都勤峰一样,看中长港镇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的人,不止一个。各路客商登门示好,在该镇党委书记刘维平看来,是机遇也是考验。

“随着日后鄂咸高速、武阳高速等相继通车,长港镇与武汉市的联系会愈加密切,面临着承接武汉外溢产业机遇。当选择越来越多时,更要坚定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是不变的底线。”刘维平说,仅去年,镇里就拒绝了十几个有污染、圈地之嫌的项目,其中不乏投资过亿者。

而与此同时,像研发高科技设备的博世达、生产绿色建材的新港商砼、利于秸秆回收的蓝焰新能源,以及田园综合体和共享农庄等现代化程度高、附加值高、社会效益高的“三高”项目成为长港的“心头好”。

“我们要以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促进乡村振兴,撬动高质量发展。”刘维平翻开该镇项目建设三年计划,里面详细列出到2020年建成16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倒排工期节点。

新时代,新长港已清晰锁定目标,围绕“生态农业示范区、智慧制造产业园、乡村旅游目的地、高等教育大学城”的产业定位,全力建设一批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技术培训、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符合长港产业发展关键领域的重大项目。

农垦文化

唤醒红色记忆

距离长港镇文化广场不远,伫立着一座雕塑———两个农民,身边摆放着几样工具。

“这个类似铁锹的叫泥瓢,是我们长港特有的农具。”热情的乡亲为记者解说,语气间难掩自豪。

泥瓢,是长港农垦文化的符号之一,承载着垦荒岁月的红色记忆。据镇里的老人们介绍,当年开垦荒湖时,大家发现用铁锹不好兜住稀泥,用木瓢又不好将泥铲起来,于是取两者之长,将铁锹口、瓢形肚和长手柄进行了重新组装。拿着泥瓢等充满劳动智慧的工具,勤劳的垦荒者们“绘”就了如今的鱼米之乡。

“我们把农垦人的精神提炼出来,通过这种具象化的表达,引导乡亲们树立文化自信。把‘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新时代农垦精神注入到振兴长港的实践中。”长港镇负责人说,去年,为确定雕塑内容,镇里向群众发了一万多份征求意见书,在乡亲们的共同认可下,这座雕塑成为镇标。

让长港文化味愈发浓郁的还有墙体彩绘。“不能照搬照抄,得体现长港特性和思想内涵。”镇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李萍和同事们为绘画主题斟酌数月。

“长港是习总书记走过的地方,他为我们留下了谆谆教导,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红色文化。”众人一致表决,以习总书记的话做彩绘的第一主题。

随后,传统文化故事和二十四节气农谚也被画上了墙。“我们本来担心占了乡亲的墙面,他们会不高兴,会乱贴乱画。然而春节走访时,发现不少群众为了不破坏画面,竟自发把春联从门旁移到门上。”这些细节让李萍感动不已。

传递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时,还要为其“保鲜”。秘诀是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能量。

长港镇实施党建“整镇推进”,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干事创业、敢打敢拼的垦荒者精神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得到进一步深华,进而带动群众。

“要铭记垦荒人在这里的艰苦奋斗,铭记开拓进取的历史,唤醒红色记忆、擦亮红色精神、聚集红色能量,激励长港人奋发向上,再续荣光。”该镇负责人说。

环境治理

舒展美丽容颜



阳光明媚的午后,峒山村村民李幺玉在院子里晒太阳。“儿子媳妇在城里,叫我搬去,可我舍不得老屋。家门口山清水秀的,生活很舒心。”

今年,李幺玉觉得村里环境愈发清爽。“污水并网了,以前从屋里接根管子,把污水排到臭水沟去,容易招蚊虫,还有味儿。现在排到地下的污水管网里。”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建污水池,生活污水进池过滤后,进入公共污水管道,再入沉井,最后到达小组的污水处理站。”峒山村四组组长陈细全告诉记者,全村一共有5个污水处理站,一个站一天可处理污水15吨。

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带来的不仅是小环境的美,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长港河连接着长江,防治长港水污染,是推进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一环。”鄂城区负责人说,7月30日以前,该区要全面建成长港、花湖、碧石渡、汀祖集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常住人口200人以上规模村湾污水处理站建设。与此同时,长港镇的“厕所革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一手减生活面源污染,一手治农业面源污染。去年,长港镇完成了297.2亩珍珠禁养工作。今年,借助“散乱污”企业污染问题“清零行动”,该镇将进一步对辖区内不规范的畜禽养殖业进行整治。

此外,当地把“河长制”更进一步向所有湾组河、渠、池塘等小微水体延伸,力争实现到2020年底全镇黑臭和地表水丧失功能(劣于V类)的水体基本消除,90%以上河港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岸生物多样,主要港道管理范围内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到95%,初步建成河净水清、岸绿景优、鱼游螺栖、长治长美的河网水系综合健康平安生命体。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