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进行时】乡村振兴的“旭光智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力抓手,是解决目前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关键点。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迈向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村集体经济强了,才有实力更好地为村里、为村民办实事、谋福利。

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破题?这需要决策者动一动脑筋。

鄂州开发区旭光村探索的“鸡”与“蛋”的一系列经验,给出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本。以利用闲置土地为突破口,引进企业办厂、办公,收取场地租金来壮大集体经济;之后,抓住发展契机,利用店铺发展餐馆、超市、理发店等第三产业进行创业和在家门口打工增收,让经济收入稳定。这样不断投入、循环发展的模式,使得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造血”功能增强,实现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保值增值。

如今,旭光千姿百态。

樊川大道依村而建,百里长港傍村而流,民居村舍白墙灰瓦,花草树木迎风吐绿,庭院村道干净整洁,白墙灰瓦的民居点缀其间……一处处“静坐庭院、闲看落花”的桃源一隅正在成为美丽乡村诗词里最生动的现实注解。

如今,旭光大有可为。

7年时间,从126万元增长到近700万元,从几间破旧的门面房到如今工业厂房33000平方米、门面房160间。这一组数据的变化,表明鄂州经济开发区旭光村村级集体经济越来越强,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

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造血”功能?旭光村立足实际,探索出“鸡”与“蛋”发展模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让发展变得“生财有道”。

盘活沉睡土地  找到能生“蛋”的“鸡”

旭光村,村子不大,光环却不少:国家级法治示范村,省级生态村、文明村、卫生村。从空中鸟瞰,旭光宛若一颗皎洁的明珠,镶嵌在长港河畔,令人向往。

虽然生态环境良好,但旭光村也曾存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年轻人大多外出经商,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和一些多余的荒地。”村党总支书记肖卫民告诉记者,村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村级发展。

如何将闲置的一部分土地流转起来,成为摆在旭光村“两委”班子眼前的问题。“能不能把土地都集中利用起来,发挥更大效益?”

“驯鸡孵蛋”的破题方法应运而生。

“所谓‘驯鸡孵蛋’,就是找到能生“蛋”的“鸡”,将村里的资源变成产业。”村干部介绍,旭光村原有土地总计3070亩,实有户籍人口2312人。2006年鄂州开发区筹建,将旭光村和杜山村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引来大批企业相继落地旭光,加上老樊口时期的已征土地,全村已征用土地总计1740亩,剔除居民区占用土地,剩余可利用土地还剩200亩,且多为边角余地。

依靠这些“边角余料”,旭光村“两委”班子大胆试验、敢于创新,先后建成工业厂房33000平方米、门面房160间。

盘活后的土地作为厂房和门面房进行出租,村集体收入迅猛增长,2010年收入126万元、2011年收入240万元、2012年收入460万元……2015年收入584万元、2016年收入554万元、2017年收入686万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等项目也纷纷落地旭光,助推了旭光的乡村振兴发展。”说到这,肖卫民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经过“驯养”,原本没有产蛋能力的“老母鸡”可以下出“金蛋”。旭光村以村带组,灵活发展组级经济。在整个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旭光村在集体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就尝到了甜头。村集体收入的大幅增长,让更多村民开始关注小组的建设发展。

对此,村委会因势利导,坚持在村级统筹下,协调好各小组的发展。目前,1组、3组、5组、6组、9组、10组分别有4200平方米、4700平方米、4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4700平方米标准钢结构厂房,4组有门面房4000平方米。考虑1组位置较偏,村委会帮助1组从6组买了20亩的临街好地块,完成4200平方米标准钢结构厂房建设。截至目前,全村所有小组都拥有自己的厂房或门面房,每年都有了固定且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

提高造血功能  让“鸡”生最优质的“蛋”

征地补偿款,是分配给村民还是投资发展集体经济?

2006年,旭光村“两委”班子认为,留得“母鸡”在,不怕没“蛋”吃。共同富裕,还富于民,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是旭光村的做法。

旭光村“两委”班子在取得村民的同意和支持后,利用企业在旭光落地所付的土地补偿费的30%,先后完成农民创业园一、二、三期工程和满江红酒店以及临街门面房的建设,总计投入近3000万元。

旭光村,位于鄂州开发区的核心腹地。农民创业园、临街门面房都建在开发区主干道两侧。村民肖英菊说:“我们村地段不错,这些店面,不愁租不出去。”

村干部告诉记者,旭光村每年五保户、军烈属、困难群众等都会领到村里发的生活补助。2017年,全村每位7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领到了村里发的1000元钱。在村发放福利的同时,各组也利用组级经济收入,按一定标准的发红利和福利,60至70周岁(不含70周岁)的老人每年500元,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的老人每年600元。另外,4组农民每人每年还可以领到600元组级红利;2组60周岁以上的农民每人每年可以领到1200元组级红利;5组农民每人每年可以领到2000元组级红利。

此外,旭光村民利用店铺大量发展餐馆、超市、理发店等第三产业,鼓励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增收。

在村民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近年来,旭光村投入1000万余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村实现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开展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并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个、室内健身房2个、室外健身场所5个、村民腰鼓队2个、广场舞队10个。

对此,旭光村“两委”班子颇有信心地表示:“正是当初留下了‘母鸡’,才使得今天的旭光有了发展的后劲,今后的旭光永远不会落后于人。”

一本村账算明白  把“蛋”放进最安全的“篮子”

村里有多少“家底”?钱是怎么花的?如何管理……这些一直都是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在旭光村村务公开栏里,就有一本“账本”,清楚地记着每一笔资金的收入与支出。“阳光村务”拆除了干群“隔心墙”,让村民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账”。

肖卫民说:“村‘两委’对涉及重大问题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集体研究后进行报批。”

为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旭光村“两委”先后制定了《旭光村组利润分配方案》《旭光村组集体经济发展方案》《旭光村组集体经费公开制度》等文件,用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并逐年完善。

为规范资金管理,把钱用好、管好,村级切实做到账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村账区管,组账村管,账目按合同规定做到月结、季结、日清,并随时接受村民的监督与查账。

为了保持村组集体经济的持续良好发展,村级同时规定每年村组级分配金额不能超过当年收益总额的20%,其余80%收益必须用于偿还债务和公共支出和集体经济的再发展。没有债务的小组,每年则拿出收益的60%进行分配,剩余40%用于公共支出和组级经济再发展。

通过村务公开的深入开展,进一步规范了村民权力运行,把村务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清了集体的“家底”,亮了干部的“箱底”,明了群众的“心底”。同时,化解基层矛盾,将事后监督变成事前监督,把过去依靠少数人的监督变成全体村民的监督,做到村里的事由村民做主,有效化解了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赤军 胡倩 责任编辑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