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这个元素,似乎已成了白浒镇村的文化基因。谈起白浒镇,不说到“铸造”就好像有些跑题。白浒镇村志记载,早在明代,赵氏兄弟就在此开炉炼铁。
进入新千年,赵厚甫成为鄂州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传承的便是白浒镇铸造工艺。等了4天,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忙碌的非遗传承人。打开记忆的大门,赵厚甫讲述了鲜为人知的白浒镇铸造“种子”的发芽历程。
白浒镇是赵厚甫的祖居之地。清末,其祖辈在汉阳铁厂工作,并在汉阳莲花湖开办了铸造工厂。1949年前,包括当时武昌县在内的鄂东地区,农业生产的必用品犁头均是赵家生产的。
“重阳节,我到红安参加敬老活动,看到当地纪念馆收藏的一只鼎罐(炊具)感到非常亲切,那是我们生产的,各家的产品各人熟悉呀。”近日,在神珑泵业接受采访时,赵厚甫高兴地说。
新中国成立后,赵厚甫的父亲在武汉汤罐厂工作,后来应邀回乡负责鄂城通用机械厂的铸造车间。又应村里乡亲之请,赵厚甫的父亲利用周日的休息时间,回白浒镇传授铸造手艺。
铸造是制造的基础,白浒镇铸造的“种子”开始发芽生长。“鄂城锻压机床厂、鄂城通用机械厂、武汉汤罐厂、武汉新华锁厂,这些厂的铸造技术人员均是来自白浒镇。”赵厚甫自豪地说。
在父亲的影响下,半个多世纪前,赵厚甫开始涉足铸造。经历严寒才会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改革开放的春风托起了赵厚甫的梦想。
1983年,他在白浒镇创办了江南灶具厂,其生产的缝纫机架子似的煤气灶具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70%。1987年,他瞄准了汽车配件,三次乘飞机到广州考察,大胆选用造型机,铸造生产汽车离合器壳,占据全国市场的45%。1997年,他转向泵业,创建了神珑泵业。
现在,铸造与加工生产分离,赵厚甫的铸造车间仍在白浒镇,其加工生产部分另址建起了标准厂房。
尽管有多家铸造企业实现了升级,但“散、乱、污”仍是白浒镇传统铸造存在的最大问题。对此,赵厚甫并不讳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他坦言,这是因为一些小铸造厂只顾眼前利益,不思考如何提升工艺,才有了现在的环评不达标,被整治取缔。
资料显示,我国是铸造大国,铸件产量自2000年起连续16年居全球首位。近年来,我国规模铸造企业在新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过程中,普遍对铸造装备进行了较大投入。很多企业都采用了高效、节能的熔炼设备,粘土砂自动化造型线、大型自硬树脂砂生产线、先进铝合金高(低)压等铸造设备。目前,少数国内规模铸造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已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水平相当。
没有灰尘、没有废气、没有废渣、没有废砂。“绿色铸造”,这是任何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铸造企业应尽之责。
行走在白浒镇,记者欣喜地看到,白浒镇村已作出了一个振兴乡村、促进产业转型的战略规划。
有识之士建议,利用现有条件,就地改造,加入文创因素,在白浒镇村建一处铸造工艺工业博物馆。对此设想,赵厚甫点头称赞。
2017年7月31日,中国铸造协会发布《铸造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该标准已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我国铸造行业有了准入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工业产品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我们铸造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其落后产能也将加速淘汰。有分析表明,我国铸造企业的数量将会持续减少,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铸件产量将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
新时代新征程,白浒镇铸造,是鄂州独特的工业文化元素,如何让“绿色铸造”根深叶茂,值得深思。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 图/记者方仲华 责任编辑邱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