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堤内新建的农业基地
11月1日上午,华容镇包王村党支部书记万超鹏正要出门,从武汉来的一位客人把他堵在了办公室。客人姓陈,是来租赁土地种植葡萄的,开口就要200亩。万超鹏无奈地摊开双手:“村里只剩120亩可用土地了!”陈老板如获至宝:“120亩也行,我全要!”
万超鹏说,到包王村要求租赁土地的外地老板不少,只是大多数人过不了“非有机种植莫入”这个门槛,只好放弃。
熊广言是武汉市左岭镇农民,去年6月到村里租赁300亩土地种植草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组织工人给大棚覆盖塑料薄膜。他喜不自禁地说:“幸好下手早,抢到了300亩土地。这里靠近长江,抗旱排涝都方便。”
在熊广言的记忆里,小的时候,父亲每隔一两年就要步行20公里,到包王村买棉花。那个时候,生产队生产的棉花,大部分由国家统购,每家每户的自留棉不多,父亲总是挨家挨户说好话,请求他们匀一些出来。回到家,父亲总是打开用床单包裹的棉花包,把雪白的棉花摊开,自顾自地絮叨:“多好的棉花!”也就在那一刻,“包王”这个名字深深烙印在他心里。在决定租赁土地种植草莓的那一天,熊广言通过百度搜索查找到“华容包王”的大概位置。几天后,他拿到了300亩土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起村里的光荣历史,万超鹏难掩自豪之情,他说,当时村里的棉花是免检产品,交到公社时直接过秤,量级时总比其他村高一级。其他村的村民不服气,质问收购站站长,站长不说话,抓起一把棉花说:“看看,包王村的棉花朵大、花白、绒长,你们比不了!”村里产出的稻谷、小麦颗粒饱满,交到粮店,收购价比其他村高出20%左右。
熊广言说,包王村的土壤农艺性状较好,具有通透性、保水保肥的特点,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得到这样的土地不容易,他打算在包王村安营扎寨,计划一年打基础、两年试种、三年全面开花。今年试种了60亩草莓,长势不错,已经花香四溢,满棚呈现可人的春色。她的爱人来基地转了一圈,由过去不支持转变为特别支持,打算搬到包王村居住。
目前,包王村已流转土地近千亩,租赁给15位种植户从事有机种植,其中有10位是外地人,种植果树、草莓、葡萄、蔬菜等,可吸纳近2000名村民就业。
记者问万超鹏:“为何要设立‘非有机种植莫入’这个门槛?”
万超鹏回答说:“生态保护离不开自律和他律,我可不想让包王这块沃土败在自己手上。”
(文/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映忠 图/戴曾婕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