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 | 人人出力,个个争先!看脱贫攻坚的“鄂州答卷”

2018年,对于涂家垴镇花园坜村12组贫困户查瑞火来说,是他摆脱困顿的开端之年:人生第一次种植蓝莓,便尝到甘甜的滋味。

还是在这一年,梁子镇长岭小学贫困学生雷萍的学生奶、医保、一课一辅资料等全部有了保障,小雷萍可以安心学习,快乐成长,无需为钱发愁。

探究查瑞火、雷萍的悲欢转折,凝炼着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饱含了社会各界的浓清厚爱,激荡起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斗志和力量。

党员干部一线履责

雷萍的故事,要从省税务局驻梁子镇刘斌村扶贫干部关庆军、王帆说起。

今年9月5日,新一学年开始没几天,关庆军、王帆来到长岭小学看望受助贫困生余文静,并打听是否有其他贫困生需要资助。就这样,雷萍走进俩人的视野,被列为受助对象。

在关庆军、王帆二人牵线搭桥下,武汉一位爱心人士很快送来5000元资助金,并承诺长期资助雷萍,直至她上大学。

提起关庆军,刘斌村村民无人不知。这个曾被大家戏谑“来吹牛的”干部,在刘斌村一蹲就是5年。5年来,这里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拥有了自己的苗木产业基地,贫困人口从130户378人减至52户146人。

“关队长的驻村时间实际在2016年7月就期满了,是村民的一封联名信把他留了下来。他还承诺,大家不脱贫就绝不回去。”王帆说。

因群众不舍而留下的,还有市国土局驻蒲团乡小庙村“第一书记”吕学良。同样是一封蘸满手印和签名的联名信,让吕学良的驻村时间延长一年多。

走进吕学良在小庙村的办公室,一截布帘将狭小的空间一分为二:前半部分办公,后半部分睡觉。

正是在这样一间集办公与生活为一体的居室,吕学良思脱贫之策,谋发展之路,换来小庙村的日新月异。3年多来,小庙村村级集体收入从3.5万元增至15.3万元,翻了好几番。

壮志如铁,万里豪情同日月。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干在前列。

在全市,所有副县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都参与结对帮扶,有扶贫任务的313个村都有结对帮扶单位。“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结对包保干部,一个个新面孔渐成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社会各界添柴加薪

查瑞火体味甘甜,则来自企业的帮扶。

2017年9月底,鄂州梁子湖白龙有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查瑞火形成结对关系:公司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负责收购,帮助查瑞火种植蓝莓。

为了让查瑞火尽快创收,该公司特意挑出3年以上的种苗送给他。除了包种苗、包技术、包收购,公司还一并送去潜水泵和水管。

很快,两亩地的蓝莓种下去。今年6月,查瑞火有了第一笔收成。

早在2009年,白龙公司就在涂家垴镇张远村建起了规模数千亩的有机蓝莓基地。一年又一年,蓝莓基地面积在扩大,受惠人群在增加。

“每年长期用工40人左右,蓝莓采摘期还有数百人的短期用工,早接晚送,中午管饭。”公司负责人王如敢告诉记者,蓝莓基地用工优先考虑贫困户,保证他们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至今年,国家扶贫日已走过5个年头。“1017”,有人谐音为“邀你一起”。因为脱贫攻坚这一共同目标,让许许多多山水相隔的人们心手相连。

在小庙村,还有另一个故事。

2015年3月,姜海洋将自己的信洋服饰厂开在了小庙村。厂子不大,员工就50来人,但在这里就业的贫困户有10多个,熊伟是其中之一。

因为身无长技,又有点智力障碍,熊伟此前一直在外卖苦力。去年,姜海洋主动找到熊伟,把他弄到服饰厂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

不仅提供工作的机会,姜海洋在生活上也很照顾熊伟。去年冬天特别冷的时候,看见熊伟还穿着凉鞋,姜海洋二话不说给他买了两双棉鞋。

“不为别的,只是看不过眼。”姜海洋没有把平凡的善举看得多么惊天动地,就像逢年过节给贫困户送物资,贫困户生病工资照发,都是甘愿为之。

人人皆愿为,人人皆有为。医生送医、老师送学、专家送技术、企业家送资金……在民建鄂州市委会,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鄂州民建会员协作扶贫跃然纸上。

“脱贫攻坚是党委政府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有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民建鄂州市委会秘书长陈瑶说。

贫困群众思变求变

再过一个月,就跨入2019年度。对于来年,王如敢早早就给查瑞火吃下定心丸:“‘三包’不变,继续扶持他种蓝莓。”

查瑞火也是摩拳擦掌,希望在新的一年扩大种植面积。

扶贫先扶志。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是关键,更是目的。

东沟镇大桥村贫困户黄镇远栽过杨梅,种过葡萄,闹腾几年,血本无归。3年前,他开始养肉兔。

第一年,养400只。因为不懂技术,死的死、活的活。

第二年,养700只。边养边摸索,成活率高了起来。

“精料为主,草料为辅,不然兔子只是皮毛光滑不长肉。”几年下来,黄镇远成了养兔土专家,养殖规模也达到了2000多只。

黄镇远并不年轻,已是一个75岁高龄的老人,但他并没有歇口气的意思,表示还想学门新的技术,搞点其他产业。

“想脱贫,做人上人!”脱贫,这个质朴的念头支撑着黄镇远,也支撑着如他一般的其他人。

小庙村12组贫困户夏莲章夫妇俩虽然身体都不太好,但肯吃苦。丈夫王昌群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在承包的鱼塘干活,夏莲章也常过去帮忙。鱼塘不那么忙的时候,她就到附近的一家厂里打工,做豆渣粑。

“有政策我们接着,没政策也不去要,还是靠自己,赚一个是一个。”家里虽贫困,夏莲章却不失心气。

“要我脱贫”还是“我要脱贫”?从查瑞火、黄镇远、夏莲章等人身上,我们看到,再也没有比追求多彩的人生更能凝聚热情与能量。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朝晖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