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日记|“一个都不少”

“厂里搬家,尽是行车、龙门吊之类的大家伙,搁哪家工厂都觉得麻烦、头大。”近日,湖北鄂州长江容器机械厂厂长曹祥胜嘴上说难,脸上却十分淡定从容。

“200多人都愿意和厂子一起过去。”曹祥胜的定心丸原来是全厂职工。

1989年,曹祥胜回乡办厂,带回了焊接手艺,村里半数以上的青壮年在厂里当过学徒,焊接,成为不少古塘村民谋生致富的一门手艺。经过近30年发展,长江容器也从一家农村小厂成长为年产值逾亿元的省先进企业。

去年,曹祥胜接到了机场建设征地拆迁通知,开始着手异址重建。

“江对岸有不少地方过来招商,条件都很优越。”曹祥胜说,厂里的制造工艺都是师傅带徒弟,一个个传下来的,是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曹祥胜担心,搬厂容易留人难。

“在家门口上了几十年班,这份工作是我们家的铁饭碗。”64岁的邵亮明是13车间主任,工龄20年,30多岁的大儿子也已在厂里工作了10年,父子俩的收入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收入不菲,离家近,工友和领导都熟识,是不少本村人愿意留在厂里长干的主要原因。

曹祥胜抉择两难之时,从花湖开发区传来好消息:该开发区为长江容器厂在华山工业园规划了一块工业用地。

“厂搬得不远,我们当然留下来继续干!”邵亮明父子带头表态。

“新厂址就挨着安置小区,不晓得几好!”46岁的陈秋兰是4组村民,10年前入厂,从田间地头转到工厂上班,马上又要从农家小院搬进机场安置小区,陈秋兰笑说自己运气真不错。

“200多人,一个都不少。”曹祥胜说,工厂能进开发区是他多年的愿望,带着200多工人一起搬家信心就更足了。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彦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