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鄂城区,向幸福奔跑!

2018年脱贫成绩单出炉,鄂城区1053户306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摘帽”,年度减贫计划圆满完成。

可喜的答卷背后,是脱贫路上追梦人奋力前行的身影。他们中有扎根一线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有伸出援手的普通党员,有心怀大爱的企业家。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新年的钟声是奋起的号角。脱贫路上,追梦人们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咬定目标,向幸福奔跑。

帮扶显担当    党员树标杆

在碧石渡镇金文武村,树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金青林种草莓是一把好手,请了四五个贫困户在基地长干。

去年,他还吸纳了7个贫困户1人5万元入股基地,每人可得分红2000元。

“谁家没个困难的时候,能帮就帮别人一把。托党和政府的福,我自己家过上了好日子。国家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我是党员,现在有责任也有能力出一份力。”金青林的想法十分质朴。

“我们这些贫困户要么屋里事多,要么自己身体不好,干活不利索,可金老板很照顾大家,叫我们自由安排,不要太累。”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王玉芬说,金青林的仁义大家看在眼里,反而更卖力。

党员伸援手,贫困户给力,这样融洽的党群关系来自理想信念的驱使,也来自鄂城区“抓党建促脱贫”的推动。

区委、区政府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员组成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先锋队。一个个支部主题党日瞄准脱贫凝心聚力;一次次进村入户党员与贫困户心手相牵。

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村党员,成为带领贫困户就业、助力扶志的带头人。2018年,全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通过租金、薪金、股金等方式带动2380名贫困户增收,带动比率为51.57%。

“我们实施党旗领航工程,打造引领脱贫攻坚的红色战斗堡垒,推动高质量脱贫攻坚。”鄂城区负责人说,该区正着力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将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融合,着力壮大集体经济,消除薄弱村,为固化脱贫攻坚成果提供长久保障,积极探索一条持续脱贫、高质量脱贫的路子。

致富不致富    关键看干部

“卖了鸡和鸡蛋能收入2万元左右,再孵化一部分鸡苗继续养,种些谷子……”杨尚华进门时,黄良明正在算账。

杨尚华是鄂城新区茨塘村第一书记,黄良明是他的帮扶对象。“老黄,这算进账比算欠账好过多了吧?”杨尚华打趣道。

黄良明嘿嘿一笑:“杨书记,我打算今年再流转20亩地种稻谷,除了喂鸡,还能卖,再添一笔进账。”

从坐吃山空等救济,到主动盘算谋发展,黄良明的变化源于心中的火种被点燃。

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与黄良明结为帮扶对子后,杨尚华对此也有过困扰。“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他沉甸甸的压力。“我们得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看准啥样的路子适合啥样的贫困户走。”杨尚华说。

他用扶贫资金,买了200只小鸡、1000公斤饲料,送到黄良明家里去。黄良明当上了“鸡司令”,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杨尚华又鼓励他流转8亩荒地。“鄂城区有‘1+8’项目扶贫政策,流转土地有补贴,种出来的谷子可以喂鸡,省下饲料钱。”

去年尝到了甜头,成功脱贫,今年,黄良明自信地打着算盘。“不仅想多流转点地,我还想流转水塘养鱼。”

助人自助。扶贫干部用一双双温柔手,牵着贫困户走上脱贫的路。从不奢望“摘帽”到拥抱美好生活,这样的案例不止一家。

水月村村民汪泽云身陷贫困,在鄂城新区扶贫办主任高倩的帮助下,他勤学就业技能,外出务工自立自强,主动脱贫;燕矶镇路牌村贫困户冯如安一家六口生活拮据,驻村第一书记杨青鼓励其子冯军参加电焊工培训,找到船厂电焊工作,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

“脱贫攻坚战场上,扶贫干部们宣讲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他们的牵线搭桥促进了好政策、好资源迅速转化为脱贫致富的动能。”鄂城区改革办主任刘文俊介绍,2018年,该区产业扶贫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13亿元,增长率3.8%,高于全省水平。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业,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及外出务工等方式,带动3523名贫困户增收,带动比率达77.87%。

百企帮百村    合力拔“穷根”

“国军,今天基地里要给苗木剪枝,走哇。”1月4日,汀祖镇华伍村的谢社明在同村贫困户谢国军门口喊了一嗓子。谢国军赶忙拿着工具出了门。

两人都在辉艾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谢社明负责招工。“老板说了,招工要先以贫困户为主,如果人手不够才考虑其他村民。”

贫困户谢国军(右)在基地打工

谢社明口中的老板叫刘凤祥,是吴都集团的董事长。2017年,吴都集团在四峰山脚下流转了1500余亩土地,其中华伍村420亩、凤凰村1100余亩,主要种植蕲艾、何首乌等。高峰期,仅华伍村的这部分基地就可以解决140余人就业,其中有近40名贫困户。

就业是贫困户脱贫的长效之策。 “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电商+”等模式,把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的链条,能够由点及面激发发展的后劲。

“我虽然穷,但不用伸手找别人要。我靠自己劳动吃饭,腰杆子硬。”谢国军一天能赚80元钱,在基地打工的日子里,他笑容多了。

像谢国军这样幸运的贫困户有很多,因为,鄂城区将有实力有魄力的企业家们请进了村。全区139家民营企业与106个行政村签订《帮扶协议书》,致力于领办或帮扶一批农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帮建一批公共基础设施、举办一批文化活动、培训一批职业技能人才、解决一批贫困人口就业、开展一批公益活动。

“百企帮百村”探索多元共赢模式,找准企地结合点、利益点,开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精准扶贫行动。同时,鄂城区还按照产业精准到户、资金精准到村、保障精准到人的思路,探索实行“同步推进金融、就业、产业扶贫”模式,提升扶贫精准化、群众组织化、产业集约化。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市场主体,全区每个村组建1家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吸纳带动本村50%以上贫困户就业或入股分红。目前,该区106个村专业合作社实现全覆盖,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了可靠的平台。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博   通讯员邱丽霞 责任编辑徐森林)

云上鄂州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