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陪餐应细细咀嚼

4月1日,是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实施的首日,规定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也就是人们习惯所称的“校长陪餐制”)。 

校长陪餐,在国外早有先例,比如日本的学生餐制度规定:学生校餐由校长先试吃,班主任陪同。就算在国内这也不算新鲜,在江西、湖北、湖南、甘肃等地,不少学校从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领导陪餐的惯例。在规定出台前,陪餐各地各校均不相同。规定出台后,陪餐日趋规范化,做好陪餐记录也成为“标配”。 

陪餐制的关键,既在“餐”更在“陪”。即在“亲口尝一尝”的基础上,履行好对饭菜质地、数量、滋味等的检查、监管、督导、记录的责任。陪餐的过程就是现场把关、实地调研和思索改进的过程。校领导应当在与学生“同吃”的同时,善于留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堵塞漏洞。同时,由于饮食安全是一个涉及食材采购、贮存、加工、供应等诸多环节的制作链条,因此,校长陪餐就不能仅仅止于末端的“吃”,而应当延伸到“后厨”的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一位在我市一小学二年级就读的孩子,回家后没事就与门框较劲,餐桌上家长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在练挤功。”原来,学校人多厕所少,一到课间,厕所挤满了小朋友,有一次他就被小朋友挤倒在地,“练好了挤功,就不会那么糗了。” 

如果陪他进餐的是校长,他肯定也会把苦恼倾吐给校长。当校领导能够与孩子面对面,孩子们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可以直达管理者的视野,以育人为事业的管理人员,更能尽心地呵护每一个学生,这才是陪餐制更进一层的意义。校长陪餐更深层次的目的不在“陪”,而是陪餐中消除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担忧,让校长们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聆听学生的呼声,拉近师生距离,在更大程度上发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著名教育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从2009年开始,每周一固定时间和学生一起就餐。学生不是随机抽取的,学生社团根据学生自愿报名,每周安排七八名学生带着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想法和校长一起交流。李希贵认为,通过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的方式,学校不仅真实地了解了学生的信息,学校教育的效果也变得非常好,因为学生只有亲近了、喜欢了、敬佩了老师,老师的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影响到学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陪餐制度落实到位了,不仅可以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同时也能让学校负责人深入到学生之中,接上地气,了解学情,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价值。一言以蔽之,校长陪餐制度绝不只是陪伴孩子吃饭而已,更应该走到孩子中间,陪出教育大文章。 

(来源:鄂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