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鄂州隐形冠军|枫树线业:一根细线的强壮之道

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拥有“中国制线之王”名号20余年,“枫树线业人”仍然难忘经历过的那些风雨。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无纺不成市”的大潮中,鄂州成立了一家制线乡镇企业。然而,自产品诞生之时,便是企业发愁之日。因为,其生产的棉线卖不动,得不到市场认可。

1991年,合资成了救企的一剂药方。于是,这家快“夭折”的乡镇企业在合资浪潮中,有了喘息的机会——华耀制线诞生,其产品由棉线制造转向涤纶线生产,这根细线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枫树”。当年,鄂州推动实施品牌战略,“枫树”在国内渐有名气。

“1998年之前,名气是有了,但‘枫树’实力不强,市场仍在国内低端,没有出口业务,在飘摇中前进。”湖北枫树线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倪志超回忆道。

进入新千年,枫树线业迎来重要转折点。2001年,企业改制,资源盘活。当年,他们还做了一件胆大之事,租赁国企原市麻纺厂,用“小马”拉起了“”大车”。很快,企业扩规,产能翻番。

2003年,“枫树”又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广交会,他们联系上国外客户,让这片红枫叶飘向了海外。“当年的出口量并不大,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就是从那一年起,我们开始用心培养客户。如今80%以上的客户是在当时建立起的关系,到现在,大家已合作15年之久。”倪志超说。

共融、专注、创新,是枫树线业逐步壮骨强大之道。共融到一个什么程度?倪志超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关于质量,一个关于价格。

有一年,一位国外老客户就同一产品问题反映过多次。老主顾的反映,企业相当重视,可就是找不出原因。通过和老客户的深入交流,他们才明白,原来,问题出在产品检测设备上。

“外商使用的检测设备精度高,我们使用的检测设备属普通型,双方的标测标准不一样。”倪志超回忆,“没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人家哪会帮你找问题?”

通过这件事,枫树线业下决心技改。一方面,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优化生产工艺。另一方面,花高价引进国际先进的检测仪器。产品质量由此得到迅速提升,出口量明显增长,到2009年,其产品出口份额增长至70%。

2005年,枫树线业再次扩规建,投资新建新厂区,生产规模达12万锭。“从2009年开始,我们遇到了市场好行情,做什么赚什么。”倪志超回忆道。

那时,同行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都在涨价,而枫树线业似乎不知道市场发生了什么,仍以老价格跟老客户交易。“还有同行特意来问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只回答他们一句话:诚信为重,合同已签,不能随意变卦。”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商海潮起潮落大浪淘沙。历经20余年的风雨,正是秉承诚实守信的理念,枫树线业坚实了企业的文化根基。创新,则练就了“枫树”这根细线的钢筋铁骨。

2012年,他们与武汉纺织大学达成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今建有3个研发中心,产品已获22项专利,专利数量每年增长率为10%。

专利引导产品走上高端,除传统的涤纶线外,他们还生产航空航天、消防等特种行业使用的缝纫线。同时,他们在智能化产品成果转化上做文章,掌握了超高强高发洁特种纺织品关键技术,研发出的行业高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他们解决了高端纺纱工艺问题,属国际独创、国内领先。

于是,一个共赢共融的景象也在枫树线业产生。全球缝纫线10大品牌,枫树线业名列其中,其中8家还是枫树线业的老客户。

采访札记:

市场没有零和游戏。纺织制线,一个古老的行业,枫树线业却与时俱进将一根细线做强做大,成为“中国制线之王”,成为全球十大品牌之一,还成为我省隐形冠军科技示范企业。了解企业历程,不难看到,其发展与理念不无关系。

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会相应产生一个水土相服的生态圈。一个产品的成长,技术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产业生态圈。企业理念与产业生态圈相融,其产品便会健康成长,直至壮大。

同行之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看,彼此是冤家,是对手。然而,在共同的利益与目标面前,只要有理念支撑,冤家、对手也能化为队友。而这,靠零和游戏是做不到的。凭着产品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枫树线业还与全球采购巨头强强联合,实现共存共赢共融,他们的强壮之道,不无道理。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洪江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