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我亲历的故事|周启财与武昌鱼的五十年

开栏的话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首过去,激情澎湃,鄂州谱写了一曲绵长的壮美诗歌。寻找并记录散落于民间的历史细节、情感记忆,是媒体之责。为挖掘和抢救珍藏在鄂州人心中难忘的记忆,发现和记录动人的故事,本报从即日起推出专栏“70年,我亲历的故事”,请鄂州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以飨读者。如果您是一段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及其后人,请拨打13972950548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倾听并整理您的故事。 

从养鱼命,到治鱼病,原市水产科研所副所长周启财和鱼打了五十年交道。也因此,他和武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深入武昌鱼研究,周启财辞去铁饭碗,在鄂州建起基地,养殖武昌鱼。多年的实践,周启财掌握大量的武昌鱼养殖技术,并推广。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全市武昌鱼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鄂州成了名副其实的武昌鱼之乡。 

结缘武昌鱼 

“我是被逼着养鱼的。”提起武昌鱼,周启财的话里溢满回忆。 

繁苗育种(1980年5月摄)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沙窝公社胡桥大队王独壳村的鱼苗培育十分出名,黄冈、咸宁两个地区的鱼种几乎都来源于此。后来,沙窝村决定成立渔场,从各队抽人去养鱼。 

由于养鱼辛苦,大家走的走,拖的拖,渔场效益越来越差。这时候,周启财也被拉到了养鱼队。 

“我就是不认输的性格,既然来了,就好好干。”在渔场,周启财每天坚持看书,悉心钻研养鱼技术,一心扑在养鱼上。 

在周启财的努力下,原本连专业养鱼师傅都养不好的渔场,被周启财扭转了局面,甚至年年赚钱。渐渐地,周启财成为渔场的顶梁柱,村里的经济在乡里排名第一。 

几年后,渔场形势稳定,周启财从渔场又回到了生产队。 

当时,周启财所在的生产队是沙窝公社第一的穷队。周启财回去后,头一件事就是带领队里人养鱼,帮队里“赚上几个钱”。他这一带就是十年,把一个第一穷的生产队,建成了沙窝52个生产队的首富队。 

周启财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的一首词让鄂州的武昌鱼名扬天下,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人工养正宗的武昌鱼。 

那时候,正宗的武昌鱼鱼苗只有国营月山养殖场有。 

从沙窝到月山,步行是60里路。第一次去时,武昌鱼的繁殖期已过,没有鱼苗了。第二次去时,水温太高,周启财定的那组鱼苗繁殖失败了。直到第三次去,周启财才成功带回2000尾鱼苗。 

研究室工作(上世纪90年代)

研究推广武昌鱼 

1977年,对于周启财而言,是一个开始。这一年,他引进武昌鱼,开始试养。 

可是,武昌鱼该怎么养? 

当时沙窝有个铁匠湾塘,是山冲里面的山塘,是个瘦水塘,里面长满了水草。他把30条武昌鱼种和其他一些家鱼混养在一起。 

到了8月份,周启财惊喜地发现,武昌鱼从每尾10克,长到了450克左右;而其他的鱼也长得快,亩产量甚至达到往年产量的4倍多。 

这是怎么回事?要知道,往年,这个塘里也养过鱼,但产量低得吓人。周启财选择在这里试养武昌鱼,也正是因为这儿鱼产量低,对生产队影响不大。 

又经过了长时间观察,周启财终于找到了让鱼产量提高的“秘密”。原来,铁匠湾塘里长了许多“董子禾”草。这种草叶片遮光,影响鱼类的成长,鱼儿都不爱吃它。但是,武昌鱼却爱吃。吃掉了“董子禾”,这个塘的生态问题就迎刃而解:武昌鱼吃了草,排出的粪便肥了水,使鲢鱼、鳙鱼等也长好了。 

1984年,周启财被聘为市水产科研所副所长,分管全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那时,周启财要到全市各个乡镇搞技术推广。 

1985年12月,周启财开始了武昌鱼的高产试验。 

“董子禾”毕竟有限,武昌鱼也不可能一年四季只吃一种草。为了研究武昌鱼的饲料问题,周启财多次去梁子湖。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周启财得出结论,武昌鱼喜欢吃水草,但也吃其他食物。他试着用豆饼、米糠等合成膨化饲料喂鱼,以提高鱼产。 

1985年,膨化饲料就配制成功了,武昌鱼亩产达到524斤,通过了湖北省农机厅和省水产局正式验收。 

发展壮大武昌鱼 

都说,鄂州是武昌鱼的故乡,但实际上,鄂州一直没一个武昌鱼的基地。 

养殖武昌鱼,推广武昌鱼养殖技术,能够在鄂州建起武昌鱼养殖基地是周启财的目标。 

“租赁一片水,盘活一条鱼,培养一批人,辐射一大片。”带着这样的信念,1988年下半年,周启财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水科所,从银行贷款专业养殖武昌鱼。 

当时,周启财租了一块水面,电、路、水都不通。去的时候,周启财所带的物资只有一袋米、一摞碗、一篮萝卜。从此,就开始了他与武昌鱼的“三同”:同吃一种菜(池边的菜,一些吃,一些喂鱼)、同饮一池水(当时没打井,在鱼池里打水做饭)、同一池游泳(没有房子,只能在鱼池里洗澡)。 

三年中,周启财没有休息一天,从没早于晚上十点上床。由于不会骑自行车,周启财每次要从樊口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鱼池。 

周启财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水、电、路和鱼池改造、房屋建设,实现了武昌鱼养殖的半机械化,光机械就添置40多台套。当时,周启财的鱼池产量每亩达1500斤,武昌鱼每亩有近400斤。他给自己的养鱼场取名樊口鳊鱼养殖场。 

在周启财看来,养殖场的建成,表明武昌鱼有了自己的正式基地,走上了正规发展道路。 

樊口鳊鱼养殖场为人工养殖武昌鱼提供了技术资料、参数,为市水产局向国家农业部、水产总局争取武昌鱼原种场项目,打下基础。 

周启财和他的四个孙子(2019年摄)

培训武昌鱼人才 

周启财养鱼养出了名,很多人找上门学技术。 

“我的技术,巴不得别人都学走。”在以前沙湾渔场时,周启财就在外贴了个广告,全县招生,免费培训学员。周启财记得,第一次招生,全县各个乡镇来了57人,80%都是养鱼承包户。 

从被聘为市水产科研所副所长起,周启财开展了不少于150场次的培训班,有省级、市级、区级、乡镇和村级,有时干脆办进了户。养鱼专家,名声在外,遇到忙季,天气不好时,有时凌晨三四点,还有人打电话求教。 

有一次,市里办了一个培训班,邀请九州神农药厂来参加。周启财在上面讲鱼病的防治,讲如何判断鱼病及下药。厂长周东泉说,我在全国听过不少讲座,从没听过像你讲的这样的东西。北京一个药厂的厂长,听了讲座,当场就邀请他去北京,开专场讲座。 

周启财学历不高,解放前上过4年私塾。为了让更多的养鱼户掌握养鱼知识,和常用的应急技巧,周启财拿起笔,写下了《塘堰养鱼简易技术参考表》,送给一些养鱼户。 

当时,正值水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养鱼技术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省水产局知道后,印了8万份,贴遍全省养鱼户的墙头。最后还翻印成《塘堰养鱼简易技术手册》又发行12万份。 

当时,养鱼人对养鱼技术十分渴求。应渔民的要求,周启财曾在鄂州科协办的《科技报》撰写技术讲座,共写了8讲。将成功经验编写成《武昌鱼养殖新技术》培训教材两本。 

退休后,周启财没有闲下来。他开了一家“鱼病医院”,当起了“鱼医生”,专门为渔民提供鱼类信息技术服务。 

商品优惠、技术免费、定期回访,周启财的经营方式受到了大家的认可,用了3年时间办成了鄂东南第一店。 

深受周启财影响,他的几个儿女对养鱼颇感兴趣,有个女儿从湖北水产学校毕业,有的子女拥有20年的养鱼经历。 

如今,周启财将“鱼病医院”交到子女手中,希望他们将养鱼经验技术传承下去,把“鱼病医院”开成百年老店。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周仪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