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乡间的小路上疾行,两侧挺拔的杨树飞一般向后退,大片青翠的田野和远方悠然的山岗犹如一幅山水画,徐徐铺展开它波澜壮阔的长卷。
一小时车程后,当路牌上写有“孔关村”字样的时候,我们停下前进的步伐。
“这里就是段店镇孔关村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路人告诉记者,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两层乡村“别墅”,没走几步,一楼房间内热闹的气氛便引人驻足。
讲台上的周“校长”
“周老师,油菜移栽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老师,水稻病虫害什么时候防治效果最佳?”
只见宽敞明亮的房间内座无虚席,50余位皮肤黝黑、带有浓厚乡音的学生正分别向台上的老师请教。
“张湾村、中湾村、黄岭村、刘弄村……”这些是来自合作社周边村落的农民,他们人手一本《鄂州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一时间满满的书卷气伴随着泥土香扑面而来。
谁也没想到,这儿竟“藏”着一所学校。
讲台上的“周老师”,便是周兰华,今年63岁,是这所益农农民田间学校的“校长”。这已是该校自2014年成立以来,开办的第70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班,如往常一样“人满为患”。
每天清晨,村民们便三五成群结伴来到这儿,往来谈笑间都绕不开一个话题——农业生产。农业政策法律法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化肥基础知识,农作物全新施肥技术……从6月10日到16日,短短7天的时间里,课程表上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以前总是自己瞎摸索,以为上网搜一下就差不多了,结果收成并不理想。”中湾村村民汪细林说,他享受在这里当学生的日子,比起农忙的时候更让人感觉充实,“总能碰上志同道合的种植大户,大家交流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学到了真本领。”
“大概每天得回答上百个问题吧。”课间休息的时候,周兰华估计了一下,同是农民出身的他当然不是“百科全书”。平日里,他除了用心备课之外,碰到真解决不了的难题便四处求证,直至搬来救兵——叶生海、吴庆丰、方荣华、袁道仁......这些高级农艺师在周兰华的鼓动下纷纷加入教研团队,益农农民田间学校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
这些年来,课程的火爆让周兰华多少有些意外,却也是在意料之中。益农农民田间学校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余人,他们对于科技的渴求,一直深深触动着他。
地里的施肥“专家”
“科技总是那样让人着迷。”周兰华说,从2014年到现在,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魔力。
“每亩产量提高了将近20公斤。”村民汪细林是村里的种田大户,他家一共40亩地在参加测土施肥试点后,每亩田可以少施8公斤肥,却能足足增收460元。
想少施肥,又想高产,这看起来像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周兰华却硬要和他深爱的土地“谈判”。
他邀请农委土肥站的专家一同前往黄岭村,对着刚刚流转过来的525亩地分片进行田间试验。
什么时候施肥?怎么施肥?施多少肥?在夏日近五十摄氏度高温的田地里,周兰华汗滴禾下土。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无数次尝试,周兰华逐渐掌握了在各个施肥单元中,不同作物最优化的施肥量,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了依据。
演员黄宏在小品节目《花盆》中说:“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种啥都长人民币。通过开展土壤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养分测试,周兰华在充分了解土壤供肥能力情况后,运用“养分归还学说”的理念,着手为大家量身定制配方肥,让一部分农民先富了起来。
可由于过去农民习惯于从市场上买化肥,一下子号召大家都用配方肥,难度还真不小。周兰华不仅在地里作对比示范,甚至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装订成册,作为教材送给益农农民田间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彻底消除大家的疑虑。
最终,全村都用上了配方肥。
身边的农机“达人”
其实,周兰华还有一个身份——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爸,你在家安心养老不好么,非得‘瞎折腾’!”这家位于孔关村的合作社成立之初,儿子周文斌并不理解。毕竟是当时鄂州市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周兰华心里也没底。
可他觉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2010年,从事农资经营近30年的周兰华远赴台湾省云林县考察。在当地举办的台湾农业机械展上,水稻田间作业机械、禽畜产业机械、蔬果加工储藏机械、特种作物机械等等农机设备,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让他大开眼界的同时,其工作效率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毛主席的著名论断被周兰华当作座右铭,台湾之行更加坚定了他回乡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信心和决心。2012年6月,他斥资500万添置88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各类农用机械后,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虽然有了农机,但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起步并不顺利。
“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村里种的作物一家一个样。有的种油菜,有的种芝麻,农机作业时不得不四处打游击,费时又费油。”周兰华说,那时候他意识到,“益农”要发展,就得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土地就要集中联片、规模作业。
2013年,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全市流转土地1650亩,实施联耕、联供、联种模式,成立4个农机作业服务小组,实行统一耕整、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无人机飞防、统一收割入库“五统一”模式,大面积联片机械化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芝麻等农作物。当年,黄岭村的粮食总产量就从2012年的15万斤提高到20多万斤,同比增产33%,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两万多元,一举成为鄂州市第一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
自此,来自张湾、中湾、黄岭村共计66户农户全部带地加入了合作社。农民将土地交给合作社耕种以后,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选择外出务工或从事畜牧养殖的农民不在少数。
2013年,张湾村村民汤润池一家人在益农农民田间学校毕业后从事农资经营生意,经过几年打拼,现在月入两万元,早早在武汉买房安家了,同村人羡慕不已。而来自罗湖村的村民李宝生则在合作社里动员其他社员搞起“副业”,成立一支机耕队提供专业农机服务,年收入达30余万元。
眼下这个夏收时节,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共计318台农机设备早已奔赴各自“战场”,在田间地头里奏响丰收的交响曲。合作社成立7年,带动就业2000余人,农机年均作业面积达32000亩,创造产值1000余万元,荣获农业部2014年、2016年度“湖北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一切都得有利、有益于农民。”周兰华谈起合作社取名为“益农”的缘由,他从土肥配方专家,到农技推广带头人,直至合作社领头雁,在土地中挥洒汗水,用科技刨出黄金。
新时代,周兰华将和他的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如既往,乘风破浪,勇做乡村振兴“主力军”。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见习记者 蒋康康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