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80后白领七年“夙愿”成真 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一次偶然,鄂州33岁的白领小伙杨先生在2010年8月24日加入中华骨髓库入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赠的志愿者。2016年11月,他被通知与一个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配型完全相合。他丝毫未犹豫,于今日(3月14日)在武汉同济医院毅然捐献出造血干细胞。

2017年3月14日上午,记者在武汉同济医院血液科见到杨先生时,他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我希望3月15号捐献完造血干细胞,我想尽快上班。”杨先生虽然个子不高,嘴角常挂着微笑,与人初见时便展现出阳光正能量的一面。

杨先生是湖北2017年第1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的HLA(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与受捐者配型十点全相合,这意味着受捐者的移植存活率大大提高了。“这真是一种缘分。”杨先生说。

2016年11月10日,杨先生接到湖北省红十字会骨髓库打来的电话,说有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和他初配吻合,“我忘了是哪一年入的中华骨髓库。”他只记得多年前接受驴友建议,到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固定采集点采集了10毫升的血液。中华骨髓库的资料显示,他成为志愿者的时间是2010年8月24日。

若说被通知初配成功后,杨先生有点“蒙”,那抽完高分辨检测的血样后,杨先生便开始兴奋了,“想到能救人,我很激动。”

公益科普人:写文章记录经历,捐髓简单且无害

杨先生是个低调的人,捐献前期的事情,身边的朋友、同事知道的并不多。等他入院捐献的消息传开时,朋友圈炸开了锅。进出医院问候的人络绎不绝,一开始,他在社交软件上分享自己的状态和心情,以免大家担心。但他逐渐发现,不少人向他投来异样的眼光,“有人说我很伟大,对身体有损伤的事情也愿意做,这其实是个误区。”杨先生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绝无损害。于是,他便开始在社交软件上科普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

“很多人不知道,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早已过了抽取骨髓的阶段,如今更像是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献血。”杨先生写道:“捐造血干细胞需要注射动员剂,是为了让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更密集。注射后身体酸痛是有效果的表现。捐献结束后一到两周,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恢复到原来水平。”

杨先生向记者透露,其实注射动员剂虽有不适,却没有那么痛苦,有意向入库的志愿者不必因此而顾虑。

公益践行人:捐献无怨无悔,期待更多志愿者

2017年3月14日上午9时,在打过5针动员剂后,杨先生正式开始捐献,身上的血液从胳膊沿着胶管流进造血干细胞分离设备,要采集200多毫升的造血干细胞,他全身的血液差不多要在体外循环两遍,血液从一边的胳膊流出,又流回另一边的胳膊。

“210多毫升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了四个小时,一直进行到中午十二点半。”杨先生说,当天下午,他的造血干细胞就飞往广州,“外周造血干细胞可以在4℃保存72小时,要尽快把采集的造干细胞悬浮液送到受捐者进行移植手术的医院。”

作为一名志愿者,杨先生自认责任重大,“愿我们身边更多的18—45岁的朋友可以加入中华骨髓库。”他说,湖北入库的数量仅有八万九千多个,全国也仅有230万,“身边的朋友通过关注我,已经有两三个去入库了,希望这个数字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