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风和日丽,红莲湖碧波荡漾,从南至北全长6.13公里的夏大湖圩垸大堤静静俯卧水边。堤旁,点缀着一簇簇的油菜花;堤面上,施工车辆来来往往。
如今的夏大湖圩堤虽未完工,但已轮廓明晰,一片静好。
然而,回望历史,这道堤的过往,却不太平。
夏大湖圩垸是1975年圩湖造田而成,圩垸内人口3100人,受益面积13450亩。圩垸三面环水,堤顶欠高欠宽,且内外无压浸平台,堤基处于红莲湖湖滩淤泥层。加之当时施工条件限制,填筑时未进行地基处理,采用人工填筑,碾压不密实,堤身透水性较强。同时,大堤脚内坡紧临精养鱼池,在红莲湖水位达到19.00米以上时,南北大堤大范围发生散浸、滑坡、渗漏、管涌等重大险情。
1991年,截流港大堤临近夏大湖泵站险段,洪水漫堤决口,经济损失0.86亿元;
1998年,夏大湖南大堤中段因堤基整体下沉溃口,经济损失1.7亿元;
2016年,夏大湖南大堤再次因堤基整体下沉溃口,经济损失近3.8亿元(其中省农科院项目区农作物良种科研试验示范新品种1.3亿元)。
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诉说着对夏大湖圩堤进行除险加固迫在眉睫。
2016年11月17日,该项目被市发改委批复。我市迅速启动夏大湖圩堤加固整治,使其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对夏大湖排涝站、鄂钢农场排涝站及红莲排涝站拆除重建,使其排涝设计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应急谋远 安全与美景共生
2017年4月14日,夏大湖圩垸大堤上,工人正在将一根根水泥搅拌桩打入堤身,对圩堤进行整险加固。
“由于历史原因,原堤建在淤泥层上,现在我们用水泥搅拌桩将堤身‘钉’在堤基上,防止堤身滑移。”项目负责人桂裕昆介绍道。
“针对夏大湖圩垸的地质条件和大堤现状,此次工程中堤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堤身防渗采用垂直防浪墙进行处理,堤顶宽6m,新建4.5m宽水泥路,堤顶高程21.00m,超红莲湖保证水位1米。这可以堪称是目前我市内湖圩垸大堤中设计标准最高。用多重保险保障夏大湖圩垸大堤的安全。”该项目负责人、鄂州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胜林说。
此外,该圩堤的设计应急谋远,不仅是防汛工程,还具备景观美化功能。在大堤靠近红莲湖段,临湖面处设置了长1.8公里,宽2米的亲水平台,以后这里将成为湖边一景。为当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埋下伏笔。
据悉,目前,该项目南大堤已完成水泥搅拌桩13700根,基础处理已完成,截至本月底,填土高程可达20.50米。北大堤已完成水泥搅拌桩7000根,预计,5月20日前完成填土高程达到20.50米施工任务,确保南北大堤安全度汛。
管理创新 多部门为项目护航
“我们和市农委农科所、华容区水务水产局、庙岭镇共同组建了建设管理办公室,为工程服务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进行全过程监督和管理。”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市水务局资源与供水科科长程勇说。
从去年十月份开始,他与3个同事带着铺盖、提着菜住到了工地上,为的就是能够不分昼夜、第一时间赶到工地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
与他们一样在为工程默默奉献的还有市农科所党总支书记熊汉云和夏大湖分部一帮人。“省农科院在这里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对我们市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我们能出多大力就出多大力,得确保夏大湖圩堤顺利建成。”为了这句承诺,在协调相关镇村征地补偿、永久占压、临时占地、解决施工难题等困难时刻,他们总是争着冲在前面。
为了保工期、保质量,施工方积极创新,拿出了事半功倍的“金点子”——EPC总承包。他们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积极沟通,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及时优化设计,并多次组织专家对优化的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既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节约了投资,保证了国家投资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项目部编制了详细的四级WBS,并按照WBS制定了严密的工作进度计划,工作计划细分到每一天。在施工工程中,详细的计划对施工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根据施工计划,项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了工程的有序进行。此外,发现安全隐患绝不放过,把一切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因素扼杀在萌芽阶段。在特殊时期,例如汛期期间,项目部制定了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工程开工至今,工地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全部设计、采购工作,施工按照进度计划完成了70%,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汛期来临前完成主体工程,安全度汛。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博 责任编辑李钰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