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先烈革命精神的家史

      13年前,我市一位收藏爱好者在外地文物市场,有幸淘得《先烈范鸿家传》。后来,这本珍贵的纸质史料不知所终,幸亏当时扫描下来保存了这份电子档案。“读先烈家史,敬佩先烈那种为救民族于水火的浩然气概,我市应组织专班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市文史专家胡念征建议。 

 

《先烈范鸿劼家传》是由范鸿劼之兄范鸿勋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而作,文本为赠送本,多为手书。文本记录了范鸿劼的生平简历及相关史料照片。

     史料记载,1920年3月,范鸿劼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他是小组最早成员之一。1927年4月6日,同李大钊一起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英勇就义。

     作为范鸿劼之兄的范鸿勋赴京收殓,同年夏季回鄂。范鸿勋后历任蒲圻县长、福源纺织公司文牍主任、武汉市商会秘书、省民政厅视察等职。抗战胜利后,曾当选为鄂城县参议员。1950年,任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编纂员,又调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后病故。 

       入狱的赠诗

      “你不是存着自觉觉人的心吗?我还想,数十日前为了福建问题,你知我常常落泪,常常流涕。

      因为山东问题,再竖起我们演讲的旗帜。降福寺里恰逢市集,古庙破阶顿时变成讲演地。

      二月四日是你的入狱期,监狱里是何等庄严地。你想想,世界上的大人物造福给人类的同胞,哪个不拿着监狱当他们试验成功地。

       你不是存着自觉觉人的心吗?我愿你入监狱,我更愿凡入监狱的都像你。我承认,你这次是为人类的自由和世界的和平而入狱。自由与和平,在这乌烟瘴气中已经露出些光明,引着我们一步步走向他们那里去。

       但是,这些路况实在崎岖,非拿出我们殷红血战斗力不可,不能达到目的。你现在已经走在我前边,跟着光明近好些里。

      我怎能够不羡慕你,我怎能够不欢送你。”这是一首自由体诗,家传记载,1920年2月12日,北大学生李会棠送范鸿劼入狱时,特送此诗,诗刊载于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第八期第八号。

      在此之前,范鸿劼已多次入狱。1919年“五四”运动事发当日,范鸿劼随队回校被反动警察逮捕,后被释放。当年6月上旬,“五四”运动发展至艰苦阶段,范鸿劼仍坚持街头演讲,并被捕入狱,经旬被释。

     1897年11月23日,范鸿劼在葛店出生,4岁丧父,体弱多病,与母相依为命。后因其兄任造币厂经理,家境稍宽裕,范鸿劼得以求学。1913年至1917年在武昌文华学校读书,1918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但仍因家穷学费不济,而得友助苦读。

     家传还记载,23岁时,范鸿劼升入北大本科化学系就读,因首倡爱国运动入狱。25岁时转入北大本科英文系。期间任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图书经理,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特殊的启事

“马克思学说在近代学术思想界的价值,用不着这里多说了。但是,我们愿意研究它的同志,现在大家都觉得有层缺憾:

一、关于这类的著作,博大精深便是他们德意志人尚且有皓首穷经的感想,何况我们研究的时候,更加上一重或二重文字上的障碍,不用说单独研究,是件比较不甚容易的事业了。

二、搜集此项书籍,也是我们研究上的重要先务。但是,现在图书馆简单的设备实在不能应我们的要求。个人藏书因经济的限制,也是一样的贫乏。那么,关于书籍一项,也是各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现在,我们已有同志19人了,筹集了百二十元的购书费,至少要购备马克思全集英、德、法三种文字各一份。现已陆续寄到,并且,马上就要找定一个事务所,可以供藏书、阅报、开会、讨论之用。我们的意思,在凭着这个单纯的组织,渐次完成我们理想中的希望。

通讯处:北京大学第一院王有德、北京大学西斋罗章龙。

发起人:高崇焕、王有德、邓中夏、罗章龙、吴汝明、黄绍谷、王复生、黄日葵、李骏、杨人杞、李梅羹、吴容沧、刘仁静、范鸿劼、宋天放、高尚德、何孟宏、朱务善、范齐韩。”

这是一则刊载于《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11月17日星期四第四版,由北大学生发起的马克思研究会启事。

1920年3月,邓中夏、罗章龙、范鸿劼在李大钊、陈独秀的支持下,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的革命团体。

家传记载,27岁时,范鸿劼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28岁至29岁时,编辑《政治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刊物,采用合法形式公开发行。刊物的稿件,范鸿劼写稿甚多,用“汀”、“雁汀”、“大通”等笔名刊出。

 

    沉重的新闻稿

 “警厅办理党案。连日搜查证据、整理文件及审理党员各节,甚见忙碌,兹闻被捕人员续经讯明者有范鸿劼一个,为重要分子之一。范之职务,为政务委员。其余各人尚在续讯中。”

这是刊发于1927年4月20日北京《晨报》第二版的一则小消息,标题是“党案尚在审讯”。

    1927年4月21日,《民国日报》第四版刊发标题为“北京续捕共产党”的新闻稿件,内容为:“警厅对党案,仍在审讯中。每检得重要文件,即令李大钊说明缘由,李有时六推不知。被捕党员有范鸿劼,已讯明系重要委员。十七日捕获莫同荣,供系农人部长。”

     1927年4月6日《顺天时报》刊载一则新闻,记录了此事发生的经过,内容是:“昨日午前十时半,准备完竣之警察厅调正服便服之武装巡官三百余人,突进东交民巷,将俄大使馆、远东银行、中东铁路办事处、大使馆武官室、旧俄国兵营重重包围,水泄不通,后加派第三、四方面军及宪兵百余名共同动作。先将中东铁路办公处之大门推开,数百名之军警突进,将共产党一网打尽,并将所有一应武器、宣传书籍、共产党规约等多数重要文件,尽量押收。事件由午前十点半发生,直于下午七点未了。据一巡警所云,就捕者华人43人,俄人31人。华人中有李大钊及邓某。”

 

    史载,范鸿劼入狱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始终没有泄露共产党北方区委组织的秘密,而是慷慨陈词,极力宣传爱国无罪,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有功的政治主张。反动派见一切手段都不能征服李大钊、范鸿劼等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于是决定对他们下毒手。

    1927年4月28日,刽子手将李大钊、范鸿劼等21人一齐绞杀。30日,《顺天时报》刊载先烈就义照片,配以标题为“昨日绞毙党犯之略历”的文字说明,“自送刑场至就刑,未尝发言,寂然受死。”

    先烈就义后,家族料理殓葬,筑灵柩屋于北京宣武门外湖北义地。其未婚妻牟英华女士凭吊,并在先烈合棺照片背后题字“永恨”,落款时间“1927年5月1日”。不到3年,牟英华忧伤成疾而逝。

    1950年11月,先烈遗柩改葬八宝山革命公墓。

书中留有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题词“忘我精神、永垂令范”,郑位三题词“胜利勿忘烈士功”。

(全媒体记者夏阳 责任编辑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