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钢集团球团车间,有一间刘海洋工艺创新工作室,是以武钢集团公司标兵、球团车间工艺管理员刘海洋的名字命名的。
“我们工作室针对邦矿的成本优势摸索低成本制造新途径,开展了邦矿、塞拉利昂矿工业试验,攻克了邦矿、塞拉利昂矿使用难题;还通过‘预成母球、雾水成球、循环紧密’操作,填补了国内关于大型圆筒造球机操作法的空白;3项攻关获得国家实用型技术专利。”刘海洋高兴地说。
(网络配图)
该工作室创建以来,先后获得3项技术专利,1项科技进步奖,累计完成技术攻关29项,创效1300万余元。现已被命名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刘海洋工艺创新工作室,只是我市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中的一个。
近年来,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针对新时代下劳模管理特点,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载体,建立健全劳模管理服务常态化机制,大力推进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一线职工技能素质,为广大职工搭建施展才华、岗位成才的平台,培育和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在创建过程中,市总工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宣传建立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重要意义,突出培育职工创新思维,发挥职工创造潜能,大力培育典型。并按照申报条件,严格把关,逐级推荐申报。还选取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创新工作室作为全市示范点进行推广,结合行业特点,从建设规模、硬件设施、规章制度、创新科目、人员组成、年度目标等方面进行规范,组织开展名师带徒、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推动一线职工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使创新工作室建成看得见、学得到、值得推广的示范点。同时,市总工会对验收达标的创新工作室还给予补助,不断激励和提高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功能和水平。
通过工会组织的精心打造、不断扶持,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4个,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26个。主要分布在30个企事业单位,涉及24个行业,其中,建在生产班组的有29个,服务一线的1个,在一线职工中培养能工巧匠3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700多人。
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创新研发,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涌现一批创新成果,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企业效益,促进了职工学技术、提技能的热情。据初步统计,全市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生产一线攻关170项,一线引领技术创新797项,发明创造600项,形成技术品牌26个,产生效益1.5亿元。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学文 通讯员余绪武 责任编辑 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