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群众不妨多点“生人思维”

单位搬迁,少不了要在原办公地点的大门显眼处贴一张迁址公告。细看几家公告,从中还发现了有点意思的地方。 

一家单位的迁址公告里,不仅留下了联系电话,还特意画了张线路图,标注了公交乘坐方法,方便明了;另一家的迁址公告则让人有点费脑子,提供的新址信息仅为“某路几号”字样,其余均是上级要求、政策规定,“找门牌号,鬼才晓得。怎么连个联系电话也舍不得留?”来者多数带着这样的牢骚离开。 

一样的公告,两种表达方式,两种结果。这大概与公告发布者的思维角度有关系,前者当是“生人思维”,后者则为“熟人思维”。 

前份公告,站在前来办事者的角度拟定,其前提是来者不熟悉鄂州地理环境,所以告知详细、具体,让人一目了然,具操作性;后份公告,或是站在公告发布者自身的角度拟定的,把前来办事者当自家“熟人”,只需提供一个门牌号,以为人家就会熟门熟路,一找一个准。孰料,来者路不熟、门不清,连个问路的电话也没有,耽误事不说,还得四处打听颇费口舌。 

“熟人思维”是“熟人社会”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农耕经济产生“熟人社会”,城邦经济产生“生人社会”。“熟人社会”,看重乡土人情;“生人社会”,遵从规则、制度。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半径不断扩大,两三百公里的路程已属短途。不知不觉当中,“生人社会”、“熟人社会”之间的城墙渐破。“熟人”出乡关闯世界,成了“生人社会”的一员。“生人”出城门寻乡愁,被“熟人社会”的质朴情愫所倾醉。 

不过,遇事找熟人、办事靠熟人,这似乎仍是我们身边的“熟人社会”铁律。在“生人”与“熟人”之间,我们之所以多选择“熟人”,因为“熟人”的产生或因血缘,或因地缘,或业缘,既有缘,便会多一份亲近,能感受到人情味的存在。 

然而,在这样的人情味里,人们也在不断地抱怨。为公干,因为抹不下面子,为权者在私心、私情、私利、公权之间纠结,有的甚至触碰了“高压线”;为办事,因为心里没底,群众见了庙门就磕头、见了菩萨就烧香,四处送笑脸,虽心有不甘但也无奈。 

于是,因为人情,“关系”代替“契约”,“熟人”的“情感”代替了法律的威严,社会公平正义的天平在“人情”中发生倾斜。“人情”代替“竞争”,导致社会管理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引发社会腐败、权力寻租的泛滥,“熟人社会”产生的弊端日渐显现。 

当下,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各种要素流动加快,“认人不认事、认熟不认生”这种“熟人社会”中的“熟人思维”已成发展制约。无论是城还是乡,多点“生人思维”,“生人”也会变“熟人”、变“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来源:鄂州日报

作者: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