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奋斗者 | 黄道昌:“邂逅”大国重器

30年守一岗磨一剑

近些年来,一座座几十层楼高的“海上巨兽”出现在我国浩瀚的黄海、东海、南海海面,风淡云轻面对惊涛骇浪,引全球瞩目。这些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意味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挺进深海,标志着我国大型海洋装备建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相距遥远的吴王古都鄂州西山脚下,鄂钢炼钢厂一间极普通的办公室里,黄道昌也在默默地关注着这些海上“巨无霸”的点滴动作。不过,他的感受更显特别。

因为,黄道昌有一段与国之重器的不解“邂逅”:“之前,我们还一直以为是为青岛一家钢构厂生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出现在南海,我们才得到信息,用的就是我们攻关的海洋平台钢。当然很自豪,炼了30多年的钢,能有这样的记录,很有成就感。”

1984年,从包头钢铁学院毕业,黄道昌便来到鄂钢当了一名技校教师。1989年,北科大研究生毕业,黄道昌回到鄂钢,走上了生产技术岗位。

从那时起,黄道昌在炼钢炉前一站就是30年。30年坚守一岗,黄道昌的工作履历非常简单。然而,简单的履历背后却有着不简单的经历。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为我国海洋能源保驾;

——南海荔湾海底管线工程,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港珠澳大桥,令全球瞩目;

……

这些国家重大项目的身上,都有“鄂钢造”的力量支撑,其背后便有黄道昌的心血与付出。

连续作战打败“拦路虎”

“为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供货,是鄂钢炼钢史上技术难度最大的一次。”昨日,黄道昌回忆当年接到任务时的情景,“当时,说是为青岛一家钢构厂生产,但对钢材质量要求非常高。头一次接到这样的活,也‘慌’也‘不慌’。”

“不慌”,是因为黄道昌对鄂钢的生产设备有信心,“炼钢、精炼、真空、脱硫、拉速,一系列的生产能力,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我们有武钢研究院作后盾。”

“慌”,是因为想干好拿下这个活,难度还真不小,“这项产品对焊接性能要求极高,其pcm(焊接性能指标)值只能在两个半碳之间。碳的含量非常窄,对碳含量的控制精度很高,样品化验分析的误差不能超过0.01。毕竟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循,而且,这样的钢材,我国都是进口。”

对碳含量的控制,黄道昌是有经验的,因为螺纹钢一直是鄂钢的拳头产品,“但,螺纹钢最少是4个碳的区间。而现在,要从过去的4个碳减到两个半碳,有难度,得攻关。”接下来的六个月,黄道昌和他的技术团队全部压到生产一线。

正负一个碳之间连铸产生的液面波动很难控制,他们便一个浇次一个浇次的摸索、分析、调整,炼、轧、取样、探伤分析步步为营,操控细致到配水冷却、拉速控制等等环节,加上严格执行标准操作,做到精心、精准。“失败肯定免不了。刚开始,一个浇次10炉钢会出两炉钢超标,也就是两炉钢废了。”黄道昌说。

一炉钢平均需时40分钟,一个浇次便是400分钟。这时,黄道昌他们不离开岗位半步,随时要取样化验、检测分析、配料调整。半年下来,技术掌握,超标不合格反倒成了特殊。

“现在,控制焊接性能指标,成了我们的一张王牌,这是高端钢材冶炼的核心技术,我们走在全国前列。”黄道昌自信地说,“每年为建造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提供2万吨高质量的平台钢,包括近两年中海工曹妃甸、流花、蓬莱、锦州等项目,累计达到10万多吨。”

南海荔湾深水油气开发是国家油气开发重大专项示范工程项目,1500米水深海管是其重要设备。X65,抗压抗蚀管线钢的生产任务到了黄道昌手中,“又是国内第一次生产这种特种钢,其要求是低碳、低硫、低磷,比平台钢还难。”

经过平台钢生产的历练,对碳、硫含量的控制已不在话下,低磷成了新的“拦路虎”,“千米水下,低温。磷含量高,会使管材易断裂。这次,是对转炉的炉衬耐火材料要求高。我们每天两个浇次,连续作战,硬是打败这只‘拦路虎’,打破了国外对该领域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黄道昌说。

攻关港珠澳大桥的桥梁钢,黄道昌和他的技术团队将鄂钢钢材生产的探伤合率提升到了全国领先水平,合格率超过99%。

为这份缘而自豪

不显山不露水,讲述自己与国之重器的“邂逅”故事,黄道昌如同每天的早调会分析每一个试验参数那样,平静而淡然,“我的同学当中,与大国重器有缘的不只我一个。同学相见,谈起这些,自豪感油然而生。”

平静往往伴生波动。其实,在黄道昌与国之重器“邂逅”之时,恰遇去产能的市场低谷,技术人才流失不可避免的发生。

那时,黄道昌的同学被民企挖走,年薪百万。对这个,他说自己看得比较淡,“各人追求不一样。我是党员,党员自有党员的担当,外人不一定理解,自己理解就行。”

30年坚守,黄道昌将自己的信念与那炽热的钢水一起融炼,成为鄂钢第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目前,鄂钢已形成“桥梁、容器、建筑、工程机械、船舶、管线、铁路车辆”等品种系列,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生产基地。

钢铁,工业的“粮食”。端出一份“精粮”,是钢铁人的不懈追求,黄道昌同样如此。现在,鄂钢后起之秀们把黄道昌称为“技术达人”。

观察前沿技术,参加炉前分析,仍是黄道昌的每天必修课,“习惯了,哪一天没来厂里开早会,分析参数,就感觉不舒服,像是缺了点什么……”他说。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洪江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