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七夕节 | 汉服嘉年华 欢乐“女儿节”

抚琴曼舞、执子赛棋、穿针引线、木射投壶……传统七夕节前夕,在莲花山景区,“七夕汉服嘉年华”活动在此举行,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开心过着自己的节日“女儿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一个美丽神话在这天重演———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民间称之为“中国情人节”。

不过,在古时候,人们将这天定为“女儿节”。《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钰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当天,妇女们聚在一起,穿针乞巧、陈列花果、礼拜七姐等,仪式虔诚而隆重。

着汉服,舞佩剑。在21世纪的今天,汉服加上现代元素,质朴、清淡、天地相融,汉服将越来越多的少男少女吸为“粉丝”。

鄂州汉服社李君墨是关注并引进汉服活动的第一人。每到相关节日,李君墨便会带着她的汉服团队一展风采,向人们推广国学,弘扬礼乐,祭祀先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目前,鄂州汉服社以学生居多,70%为女性,他们经常与周边城市的汉服社团组织各类活动。

延伸阅读

汉服知识扫盲 

汉服复兴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华夏衣冠、华服、汉装,对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不丹等周边国家的民族服饰产生深远影响。17世纪中叶,随着清朝入关,清朝统治者颁布了“剃发易服”令,“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汉服最终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镇压下被迫消亡。21世纪初,随着国力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批有识之士认为汉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传统文化之门的钥匙,于是他们通过努力研究,终于让断代了300多年的汉民族传统服饰得以重现,同时又通过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进而带动民族文化整体复兴,其宗旨在于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展示礼仪之邦、大国风采,这场爱国主义的文化复兴运动被称为汉服运动。

汉服不是古装

如果你看到其他民族的朋友穿着他们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能说是古装吗?因历史原因,汉服断代了几百年,才会误认为汉服是古装。汉服不是古装,而是祖先穿过,你我也可穿着的美丽服饰。古装是指相对于现今的时装而言,一种时间性的服装概念。

汉服不同于和服、韩服

准确地说,和服、韩服像汉服,正如孩子长得像妈妈,而不是说妈妈长得像孩子。汉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深远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和服、韩服都是学习汉服而发展形成的。

汉服主要款式

袄裙是一种上衣在外、裙子在里的襦裙,是汉服襦裙种类之一。

道袍是古代的家居服饰,也是道士的着装。

对襟半臂襦裙是襦裙中的一种,上襦呈直领,衣襟为对称状。

褙子,俗名又称“背子”,由另一种汉服“半臂”演变而成。

朱子深衣是古代的礼服,一般用于祭祀等比较庄重的场合。

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是汉族在隋唐之后形成的全民服装。

齐胸襦裙是女子襦裙装的类型之一,尤其盛行于隋唐五代时期。

曲裾是汉服的款式之一,向后交掩。

古代穷苦人家的着装,又可称为“竖褐”。

直裾下摆剪裁是垂直的,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

坦领又叫U领,起初用作内衣,后来演变为外衣。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夏阳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