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户真正丢掉扶持的“拐杖 ”

□郑博 

前段时间,笔者到汀祖镇张祖村寻访脱贫故事,听闻一件有意思的事。贫困户刘义松不仅摘了帽,而且去年一年卖了3000只鸡,十几万个鸡蛋,收入20多万元。他还流转了200多亩山林地,种了2000多棵树,着手打造休闲农庄。 

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例子并不鲜见,但这个案例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最初,为了帮助刘义松脱贫,扶贫干部给他送去一批鸡苗,并帮忙把鸡和鸡蛋销往单位食堂,这好比给贫困户送去一根“拐杖”。仅靠这一条销路,脱贫也不是难事,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在扶贫干部的建议下,刘义松坚持生态养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摸索电商模式,进行线上销售。如今,他有了固定的顾客群,不少人主动联系要求送货上门。光把农产品送进城不行,刘义松还想做休闲农业,吸引城里人把钱送到乡下来……贫困户自己丢掉了“拐杖”。由一批鸡苗“孵化”一个农庄梦,贫困户有了多元收入,把贫困线远远甩在身后,这样的脱贫很到位。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是否有足够的产业支撑,有强盛的“造血”能力,是脱贫质量的检验标准。 

发展产业是扶贫的重要手段,但怎么样发展产业才算成功?有些地方的扶贫产业产品质量不高,只能靠“爱心”消化,过分依赖帮销渠道,无法参与市场竞争,是没有生命力的。 

这就如同教孩子做作业,聪明的父母教方法,懒惰的父母教答案。但平时作业做得再好,都只是练习,一进考场立马见分晓。所以说,扶贫,扶上马,还要再“走一程”。这走一程,既要扶贫干部帮忙“送一程”,也要贫困户勇敢“闯一程”。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既然是战斗就要讲战术。纵观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战争史,制胜法宝都离不开“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一战略部署,脱贫攻坚战亦如是。 

助人自助,带动贫困户,而不是代替贫困户。对扶贫干部来说帮扶要动手,更要动脑。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看眼前需求。找准方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才是关键。若分不清工作主次,抓不住问题根本,就是“瞎忙活”“白受累”。 

此外,这“再走一程”更指“多走一程”。“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这样的发展式扶贫理念是解决发展中问题的成功经验,也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的智慧体现。扶贫路上多走一程,离振兴的路就进一步,离返贫的风险就远一点。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为贫困村、贫困户设计脱贫路线,不能盲目的上项目、搞产业,而是要发挥比较优势,考量市场导向,走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发展致富之路。让贫困村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将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的链条,方能在良性互促中产生动能,稳固收益。产业基础越扎实,脱贫结果才越真实。这对我们的扶贫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送钱送物送政策这些“拐杖”,还要送产业规划、送发展思路,让贫困户真正丢掉扶持的“拐杖”。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