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贫困村走向致富路

村名片:梁子镇刘斌村,位于梁子镇南部,全村国土面积2.85平方公里,有11个村民小组、543户、1735人。刘斌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384人。2018年底,刘斌村整村脱贫。

1月14日,刺骨的冷风吹得人瑟瑟发抖,而在梁子镇刘斌村斌之园花卉苗木基地,60岁的贫困户高应明只穿着一件单薄的毛衣,挽起袖子,正栽种树苗。

“前几天一直下雨,今天天放晴,我们得抢着把这些苗栽下去,早点干完活好回家准备年夜饭。”一边说着话,高应明也不忘用铁锹铲土、挖坑。

和高应明一起在基地工作的还有贫困户李凤珍和高兴水,他们共同维护50亩的苗木基地。当天,他们栽种的苗种金森女贞,合作社已联系好订单,准备今年春天销往外地。

放眼望去,10万余棵金森女贞相互簇拥着,黄澄澄的一片,给淡雅的刘斌村增添了一抹亮色。

刘斌村是省级贫困村,从前这里一片荒芜,野草丛生。2018年,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对口帮扶单位省税务局(原省国税局)的帮助下,市春之染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刘斌村50亩土地,建设斌之园花卉苗木基地,发展色块花卉苗木的袋装化生产,开展精准产业扶贫,带领刘斌村村民把荒地荒滩打造成绿洲。

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股份合作制,刘斌村集体占股49%。基地收益的65%直接用于贫困户,另外35%作为村级集体收入,用于扶贫产业及公益事业发展。

高应明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9口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天最多睡4个小时。每天一大早,他准时出现在基地,除草、栽种、修剪、施药。为了多一份收入,高应明还和老伴共同承担了村里的保洁工作,负责村路面卫生、垃圾分类和厕所清理。现在,他一年能有2万余元的收入。

虽然忙碌,但高应明对每一份工作都认真负责,他还是基地小组长,每天通知其他人上工、记录工作进度等。“既然出来做事,就要负责任,这样老板才能放心地把活派给我们。”高应明骨子里透露出农民的淳朴,“这份工作适合我,离家近,还能照顾到家里。”

村里像高应明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他们不等不靠,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摘下“穷帽”。有听力障碍的70岁老人高兴水,每天在基地里一趟又一趟地挑着树苗;保洁员田元桂,每天打扫村里卫生,成为村里环境的守护者……

2018年底,刘斌村整村出列。2019年,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的要求,刘斌村继续落实各项帮扶措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和防止增贫的有效机制。党员干部走访入户,询问贫困户需求,及时解决问题;提升村集体公共服务水平,铺设自来水管网,让村民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今年,村子还将建设40亩采摘园,目前路面已经平整,即将开始施工,届时将带动5至10户贫困户就业。

如今,刘斌村俨然一副新面貌。

记者手记:“我才60岁,正是干活的年纪。”采访中,高应明如是说。60已是花甲之年,多数人已开始进入退休后的老年生活,而高应明仍旧每天干劲十足,一个人做2份工作,他这种不等不靠,凭个人努力脱贫摘帽的品质着实令人尊敬。

而在村里的基地建立之前,高应明也只是在家种种地,带带孩子,用他的话说,“空有力气没处使”。刘斌村通过发展产业,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变“输血”为“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极大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让扶贫这项事业更加有成效。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姜婷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