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纪实之二 我的村子洁净美

走进鄂城区碧石渡镇金盆地村金盆地湾,只见垃圾桶摆放有序,环湾路干净整洁,“垃圾路边倒,杂物水上漂”、“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现象不再。

记者从市统筹办获悉,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垃圾收集全处理全覆盖,4个乡镇获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连续五次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检查考评中名列第二。

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

告别脏乱差

每天早上八点,陈在明都要叫上老伴一起,帮忙打扫湾组里的卫生。

作为碧石渡镇樟树岭村陈家大屋湾的资深保洁员,“倒垃圾、清扫公共场所、清理沟渠卫生”是自己的日常工作。

“湾里变得干净整洁了,以前一天要扫好几次,现在主要就是保洁,一天扫不到两次。”通过工作陈在明切身感受到了村里环境的变化。

除了地面变干净了,陈家大屋湾的变化可不是星星点点:看不见乱跑的畜禽,路边没有乱堆乱放的杂物,每家每户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个垃圾桶……

同一个镇上的碧石村简家咀湾村民宋玉梅看着湾里环境变靓了,竖起大拇指,直夸干净、不错。她说,最令她满意的还是离家不远的环保公厕,“拆了以前的旱厕,新建了水冲式的公厕。不臭了、粪便经过处理变成有机肥。”

碧石渡镇陈家大屋湾、简家咀湾、金盆地湾的旧貌换新颜,是我市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据统计,2012年7月份以来,我市共完成123个村连片环境整治。

变“要我干净”为“我要干净”

随意焚烧秸秆、随意堆放粪堆、随意乱扔垃圾,这些农村不良习惯日积月累,导致农村卫生环境脏乱差。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卫生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为帮助农民改变卫生观念,培养农民爱护卫生的自觉性和习惯性,让农民成为农村卫生最有效的保护者,各乡镇坚持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工作,引导农民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习惯。

“我市通过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小手拉大手、文明传帮带”、“田间地头顺手捡,你捡我捡大家捡”等主题活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市统筹办相关负责人说。

“乱丢乱放的少了,村民意识提高了。”陈在明说。简家咀湾村民养成了把家中垃圾分类扔进垃圾房的习惯。

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享受着工作成果的乡村村民,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变“要我干净”为“我要干净”。

长效机制保成果

乡村变美了,变净了,但是这样的干净整洁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反弹?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呢?

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清洁乡村”工程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4位副市级领导任副组长。

同时,完善督促检查制度,采取明查、暗访、城管例常检查及数字化监控“四位一体”的考核办法,实行“3331”百分制考核。乡镇半月一检查,区(开发区)一月一检查,市里一季一检查、一季一通报,出台奖励措施,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4年兑现考核奖补资金800万元。对连续2个季度排名后3名的,市分管领导亲自到现场办公,帮助研究解决问题。

市四大家领导齐上阵,每人挂点一个乡镇或街道。各乡镇给因地制宜推陈出新。

在村湾保洁上,各地探索出社会捐助保洁、市场化外包、受益者承担卫生保洁费、保洁评比奖优罚劣等12种保洁模式。如新庙镇月陂村理事会主导、杜山镇路口村群众义务保洁、长港镇峒山村分级负责运作、燕矶镇嵩山村老板出资保洁、华容区乡镇“以量定费”全外包……

在处理方式上,各村垃圾统一由乡镇清运至垃圾中转站,再由各区集中转运至华新水泥集团公司水泥旋窑垃圾预处理厂集中预处理并综合利用,形成“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区级转运、市级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清运机制。目前,全市农村垃圾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有效改善了二次污染严重现状,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目标。

“抓国家卫生城创建,不能忘了农村,不能忘了农民。鄂州要实行全域创卫,按城市创卫标准,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创卫农村版。”10月12日,市委书记李兵在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时要求。鄂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更高的目标。(记者杨燕婷  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