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来自大西北

一碗拉面端上来,喷香的汤,软嫩的牛肉,再加上筋道的面条,吃起来很是过瘾。这家位于澜湖社区竹林广场步行街不起眼的兰州拉面小店生意十分不错。

开店创业的是一家人,来自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店里,拉面的是哥哥马俊龙,在一旁搭把手的是弟弟马军贵。帮忙收拾的一对老夫妇是二人的父母,马生成、马吉花。

算起来,今年是一家人来鄂州的第6个年头了。

6年下来,一家人早已习惯了鄂州的生活节奏,适应了鄂州生活,并准备在鄂州安家。

兄弟俩鄂州创业

来鄂州那年,马俊龙22岁,马军贵18岁。之前,兄弟俩各自在外学习拉面手艺,四处打工。

兄弟二人的家乡,是一个贫困县。由于耕地面积少,经济发展落后等因素影响,2006年,马军贵离开家乡,到浙江一家青海老乡开的拉面馆打工。同年,马俊龙已经学徒两年了。

平日里,兄弟俩见面的次数并不是很多,除了过节回到家乡,再就是去新疆拣棉花的那段时间。

兄弟俩谁也没有想到,因为父亲马生成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二人的命运,并把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2010年7月的一天,在新疆拣棉花的马俊龙接到了父亲马生成从青海老家来的的电话。电话里说,有同乡在湖北鄂州开拉面馆,因为要发展其他生意,希望有老乡来接手拉面馆。马生成的意思是,希望儿子们过去接手。

父母怎么办?家里的事情怎么办?从门源回族自治县到鄂州,可不近。这些后顾之忧让兄弟俩有些许犹豫,没有当即答复父母。

“这么多年了,手艺也算是学成了。”“豁出去了,出去闯一闯总是好的。”经过深思熟虑思考后,兄弟俩决定,带着父母先来鄂州看看情况,探探虚实。

经过现场查看后,一家人当即决定,接下拉面馆,开始创业。

处理好家中的事务,找亲戚朋友筹措资金。没多久,兄弟俩的第一家店,清真兰州拉面馆在鄂州开业了。

相助相携渡难关

万事开头难,创业更是不例外。刚踏上创业第一步的兄弟俩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人生地不熟,不熟悉本地人的口味,人流量不是很大。”回想起初创业时所面对种种的困难,马军贵轻描淡写,说道,“不能急,慢慢来。”

如何吸引更多的顾客到店里来吃面,兄弟俩一直以来都在思索。二人通过调整牛肉口味的方式,或是在制作拉面上更加精益求精,将优惠的、更好的、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兰州牛肉拉面提供给客人。

正是对经营上的严格要求,兄弟俩换来的,则是一部分喜欢吃拉面的回头客。

待生意好转,渐渐回本时,没想到,2014年,店面出了小问题。

好在,在市民宗局和社区的协调帮助下,兄弟俩在原地址又找到一家新门面。 

2015年,新店重新开张。“比之前的那个稍微小一点,但是租金便宜不少。”由于离“原址”不远,回头客也能轻易找到兄弟俩。“熟客没丢。”马军贵说。

“亲戚”多了想安家

除了与回族朋友保持联络,6年来,兄弟俩也结交了不少汉族朋友。店里不忙的时候,兄弟俩经常到朋友家串门。在众多“亲戚”中,二人打交道最多的还是社区工作人员。

马军贵说,6年来,社区给一家人提供了很多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平日里,社区工作人员会主动上门询问,有没有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逢年过节,街办、社区领导会带着慰问物资到家里,走访慰问。”马军贵说,借着创卫的契机,社区还为店铺免费更换了店招、添置了消毒柜等。

社区的好,朴实、善良、不善言辞的一家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一些暖心的举动回报社区。前不久,一家人一起庆祝古尔邦节,社区工作人员也在受邀之列。“大家就是亲戚,不分你我。”马军贵说。

“让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份归属感。”社区主任曹伊灵说,为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社区成立了工作小组,制定工作制度,还开展了送慰问、送知识、送文化、送帮助等活动。“今年,社区还获得了‘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荣誉称号。”曹伊灵说。

许是慢慢适应了鄂州的生活节奏,早已融入了鄂州,这两年,这家人来鄂州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去年,马军贵在老家结了婚,把妻子带到鄂州。今年,18岁的侄子冶建英也来了,在店里帮忙,跟着兄弟俩学习拉面手艺。待学成之后,他也准备开一家拉面店,自己当老板。现在,一家人在每年的寒暑假回家之外,其余时间都在鄂州。

除了专心做好拉面事业外,最近,马军贵正在钻研物联网平台,他想做一份大事业,通过网络,售卖家乡的藏系绵羊。

“把家乡的特产推荐给更多的人,同时,多攒点钱,希望能在鄂州安家。”马军贵说。(记者杨燕婷 实习生韩晶  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