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沃野绘新景!这里告诉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蔬菜大棚扶贫基地火龙果长势喜人;光伏发电让村民坐在家里享受“阳光收入”……9月29日,秋雨中,走进沙窝乡赵寨村,满目叠翠,鸟鸣婉转,山间野花点缀,山头云雾笼罩,宛如人间仙境。

赵寨村,市级贫困村,村域面积5.27平方公里,共有14个村民小组,25个自然湾,有建档立卡对象73户165人。

近年来,村“两委”用心用情招贤纳能、保就业、促脱贫,千方百计补短板、保畅通、谋振兴,2019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这不仅得益于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让村民看到了发展希望,更离不开群众的齐心协力。”赵寨村第一书记涂柏泉一语道出了村里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

找准发展突破口

赵寨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拥有山林面积4600亩。但由于地处偏远,人均耕地少,交通不便,青壮年村民大多外出谋生。

这样一个小山村,摆脱贫困的突破口在哪里?

“丰富的林地资源,具有发展种植、林下经济的先天条件;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洁净清新,是天然的‘氧吧’,发展农家乐具有一定基础;水库可着重发展垂钓休闲项目。”对于赵寨村的未来,涂柏泉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中友及村“两委”成员反复研究分析了多次,并积极付诸实施。“山顶有赵寨水库,山脚有黄龙水库,打造水上乐园项目,再将赵寨打造成‘四季花寨’,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017年,村委会相继流转了该村7组、8组土地45亩,投资200万元,分三期建设现代化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大棚27栋。建成后,可实现年收入20万元左右,可安排周边贫困户和群众40余人就业。

目前,一、二期工程建设已完工。9个大棚已种植上了特色水果,并初具规模。今年,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采摘。

党员示范助发展

“经过反复比对,村‘两委’决定建设蔬菜大棚扶贫基地,可流转土地时,村民却无人响应,持观望态度。”涂柏泉说。

村“两委”通过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入户走访、讲党课等多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激发大家投身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最先进行土地流转的是村里的老支书,在他的带领下,45亩闲置土地迅速流转到位,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涂柏泉说。

大棚基地二期工程于2018年10月完成。在对外招商过程中,由于交通不便,无人问津。

在村“两委”的真情召唤下,在外从事建筑行业二十余年的党员赵文安毅然返乡,与党员赵和平、汪春兰等一起承包了蔬菜大棚。

两年来,基地里种上了火龙果、桑椹、黄桃、樱桃、梨等特色水果,果香飘到了山村外。

走进火龙果大棚,高约1米的果树上结满了火龙果。因残致贫的村民赵南林正在棚内锄草。他说:“我们残疾人不便外出,在这里就近打工,每天工钱60到80元。自己的田地也在附近,打工、种田都可兼顾,过日子再也不发愁了。”基地除赵南林外,还吸纳了6名贫困户家在门口稳定就业。

“火龙果一年可挂果8至10批,采摘期长达半年。今年7月份开始采摘,目前已采到第三批。”赵文安说,作为一名党员,在外多年,也想回来为家乡做点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共同致富。他还准备散养些土鸡,开办农家乐,三年后可带动15户贫困户就业。

千方百计补短板

交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交通兴,百业兴。

进村的东、西两条路一直是困扰赵寨村发展的“瓶颈”。

“要让村民获得实实的出行便利,就必须着力打通‘断头路’。”赵中友介绍道,村委会一直在补基础设施短板上下功夫,采取“一事一议”,积极争取政策资金。

修路,也是村民日夜盼望的事情。该村朗中湾5组村民赵德骄,得知村里要修路,主动拆除位于丁字路口约90平方米的小卖部。他说:“因为路不好,村里一直没通客车,去趟城里,得走很远的路,来去得折腾大半天。修路人人有责,路修好了,生意才会更好做。”

2019年3月,赵寨村实施蔬菜大棚公路建设项目,道路全长0.733公里,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观光采摘、日常管理和运输。 同时,还投入资金,对村4组至7组道路进行修复,面积达890平方米。对沙水线赵寨段公路进行了拓宽硬化,建设长度0.8公里,拓宽5.5米,一定程度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车辆会车难的问题。

涂百泉高兴地说:“目前,村已争取120万元,将对村内2.4公里主干道进行拓宽硬化、美化和亮化,让外面的游客能进来,老百姓的产品也能运出去,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致富路、幸福路和小康路。”

记者感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于像赵寨村这样的偏远山村来说,更是如此。

产业是脱贫之本、富民之基,唯有抓好产业发展,才抓住了扶贫工作的关键。“冲锋陷阵”得有排头兵,脱贫致富得有领头羊。赵寨村围绕产业发展做文章,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保障产业发展要素。同时,党员带头创业助农致富,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者,是“造血”式扶贫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老百姓心里有底,看到了希望,干事才有劲头。通过团结一心齐努力,贫困村民的日子好过了,同步小康的大道就会越走越宽。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学文、汪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