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故事是经过时间洗礼而留下的精华,其中蕴含了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当然,那份精神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高大尚”,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往往是生活中的平常之人、平常之事,恰恰是这种无形力量影响和推动着一个地区的发展进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应该说,老故事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古武昌改名鄂城,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历史变迁,老鄂城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过程还有哪些老鄂城中的老故事值得聆听?本报从今日起,特开设《老鄂城老故事》栏目,期待您的关注和赐稿。
高阳木业老店面
高阳木业是家老字号,算是樊口木材家具行业尚在经营且时间较久的一家,已有40余年。买木梯、铺板,当地群众最先想到的便是找高阳木业,能有此口碑,老字号当然有其老故事。
高阳木业老板叫熊焱章,今年71岁,是地地道道的樊口人。3台电刨床、4个电钻、1台电锯、1台空压机便是他的家当,一些加工制作好了的桌椅板凳、木料和建房用的檩条便是他的产品。
上世纪70年代,熊焱章在原鄂城县二轻局所属樊口鞋帽机械厂从事铸造工作。1988年,39岁的熊焱章从该厂内退。当时,有位朋友约他去广州中山组装洗衣机,但被其婉拒。
家门口再就业,熊焱章觉得自己做过篾匠,会竹器活,在鞋帽机械厂跟木模制作接触也多,就选择了经营木材加工制作行业。
为店面取字号,熊焱章着实费了一番脑筋,心想自己创造的事业有朝一日儿子可能感兴趣会继承下去,于是他选取自己辈分排行中的一“高”字,再与儿子熊阳俊中的第二个字合并,形成“高阳木业”这个字号。
创业当初,熊焱章连续亏损7个月。但他毫不气馁,通过不断摸索,加上踏实的为商之道,逐渐从亏损走向盈利。1998年的一次退货款故事,至今让老樊口人津津乐道。
那年,省水利厅为沿江大堤实施打桩、做护坡等加固工程。驻扎在临江乡芦洲村辖区关帝庙附近的工程指挥部小杨同志找到他,订购了180个木桩,以每桩2元计,货款总额应为360元。
没想到,交货付款的当天晚上,熊焱章清点钱数,发现小杨同志多付了360元钱。原来,小杨同志因疏忽,错将20元面值的钞票当成了10元,而熊焱章的儿子当时有急事要外出,也没有细看,直接将货款放进抽屉便急匆匆出门。
那一晚,怀揣着多付的360元钱,熊焱章心里很不踏实。次日一大早,他便乘车赶往芦洲关帝庙,将多出的360元钱送到工程指挥部。恰好小杨外出不在,熊焱章向指挥部负责人说明了来意,并将钱交到他们手中,在场人员由衷赞赏。
木工用材也考验诚信。对此,熊焱章给聘请的师傅们定下了“三不加工”原则,即湿树不加工、烂树不加工、不宜加工的木材(如桃树、桑树等)不加工。
有一次,因为赶工,一位师傅用几块湿树板制作了一套床头椅。床头椅售出后不久,买主发现床头椅老是放不稳,明显变了形,便找到了熊焱章。
经确定,床头椅确实是高阳木业加工制作的,熊焱章当即请买主将床头椅拿到店里,立马换了一套新床头椅给他。
如今,木器行有逐步淡出人们生活的趋势,熊焱章说,与木材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己要想办法将这个老字号发展下去。
特约记者:汪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