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习总书记一句话,这个峒山青年找到了“蛭富”新路

仲夏炎炎,午时的村庄一片蝉鸣鸟叫。走进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路边白墙青瓦的公共服务站及小区建筑高低错落,紫竹堂等景点分落四周,新社区与古村落掩映于绿色之间,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峒山,这座8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经过改造,变身为“乡愁”的寄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这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进阶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将“乡愁”化为发展力的能人们。黄伟便是峒山村村民里“记住乡愁”返乡创业的能人之一。

能人回乡正当时

6月26日,正在基地里忙活着给水蛭喂食的黄伟高兴地告诉记者,一大早,他就接了一笔3万元利润的订单,“这个月靠水蛭挣个30万没问题。”今年是黄伟回乡创业的第7年,说起返乡的原因,黄伟嘿嘿一笑。2013年7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长港镇峒山村,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同部分村民座谈。黄伟的父亲黄明山是其中一位。

黄伟的父亲黄明山(右二)参加座谈“当时,我坐在总书记的左边,我跟总书记说,我有个孩子在外面打工,我争取叫他回来创业,总书记望着我笑。”回忆起8年前的座谈会,黄明山仍十分激动,“我深深地记得在会议结束时,总书记说的那句话,他说峒山村是个好地方,山也有,水也有,要大有作为。那时,我更加坚定了让儿子回乡创业的决心。现在,我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把峒山的好山好水利用起来,让闲置的土地发挥更大价值,让大伙的日子好起来。”2014年,黄伟在父亲的不断鼓舞下,从广东回家,在东沟村合伙成立湖北忆乡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经营大棚蔬菜、果林养鸡、水蛭养殖等。,时长00:51如今,读过大学、呆过企业的他,裤腿一挽,毛巾往脖子上一搭,身影已与这片耕地如此和谐。“现在政策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如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含金量高的政策。”市劳动就业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乡村振兴的步伐也给大家回乡创业鼓足了劲,70后、80后的乡愁越发浓烈,有能力、有愿望回乡的人越来越多,曾经沉寂的农村,创业的热潮已经苏醒。

将乡愁化为“生产力”

“刚回来时,村里及周边许多地都是荒着。”像其他大多数村庄一样,峒山村也曾被空心化、老龄化、边缘化困扰。“要让土地尽其用!”返乡创业第一年,干劲十足的黄伟发展土鸡养殖,谁知当年遇到禽流感,蛋和鸡滞销。这对踌躇满志的黄伟而言,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

2015年,黄伟又在峒山村承包了近80亩土地,决定和东沟村一起建造大棚种植瓜果蔬菜,依托科技让种植基地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不断提高土地亩产值。几年间,黄伟尝试了多种种植模式。2018年,在咸宁从事水蛭养殖已2年的陶阳阳给老同学黄伟打了个电话:“你老家那水资源丰富,不如我们一起做水蛭生意吧。”黄伟了解到,水蛭被称作“水中软黄金”,药用价值高,其体内的水蛭素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和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但水蛭不同于其他家禽或水产,养殖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暗藏风险,技术尤其关键。“路是靠闯出来的,‘业’是靠‘创’出来的。”深思熟虑后,黄伟联合几名老乡同学,开启了一条“蛭富”新路。黄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养殖水蛭的水池面积有9000平方米,而1平方米的水池能产1斤水蛭苗,市场上,活体水蛭1斤能卖百余元。晒干的水蛭卖价更高,平均12斤活体水蛭可晒制成1公斤干货,干货每公斤能卖1500元。“如果今年我们能赚回已投资的百万成本,那说明我们养殖水蛭的技术和模式是可行的、可推广的,届时,我想带领乡亲们利用手中闲置的土地闯出一条‘蛭富’路来。”黄伟说。“以前想搞点产业,确实捉襟见肘,没兵马,也没粮草。可喜的是,返乡‘绿领’群体正逐渐壮大,他们或投资金、或出点子、或协调资源,将‘乡愁’化为生产力。”峒山村党总支副书记柯忠新介绍,近年来,峒山村在能人的带动下,充分做好特色生态农业“绿文章”,发展体验乡村游,建有湘莲、葡萄、苗木、农业科研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0余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13年的140万元,提高到200余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将乡愁化为“脱贫力”

桑梓不忘反哺,致富心系脱贫。在我市“能人回乡”创业兴业的大热潮中,倾情回报家乡成为常态,黄伟作为其中之一,也是很好的代表。东沟村村民游利华去年来到黄伟的忆乡源基地打工,她的丈夫黎火林也在基地做过2年活儿。早年黎火林患上肺结核,做过手术的他不能干重活。黄伟听闻黎火林的情况后,极力劝说其来到忆乡源做工。去年,黎火林外出开始做起维修电器的活儿,游利华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和婆婆,则承接黎火林的工作,来到了忆乡源。

“以前我在服装厂上班,现在在基地里离家近,黄老板人也特好,带着我们一起学习农作技术。”游利华透露,保守地算,去年家里年收入有近5万元。同样曾因病致贫的柯义智是忆乡源基地的“老员工”。2014年,柯义智与妻子先后患上癌症。在此之前,柯义智的家中有近20亩的田地、鱼塘,生活虽辛劳但也美满。经过化疗和手术的柯义智病情得到控制并不断好转,而身体大不如从前,不能干重活儿,便来到忆乡源基地干活,这一做便是6年。

“记住乡愁,不忘乡亲。”柯忠新告诉记者,黄伟回家乡是带着感情做事的,何时何地想到的都是父老乡亲。

如今的乡村,越来越多像黄伟一样有想法有才能的年轻人选择回乡,他们带领村民致富,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立足家乡,将个人奋斗与家乡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共建美好家园的梦想。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吕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