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嘱托,让峒山村振兴的成色更足——产业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7月的峒山村景色宜人,青白灰三色调的村居建筑,与周围山水田园融为一体,新社区和古村落掩映于绿色之间,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峒山村,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并与村民代表亲切座谈。

9年来,峒山村全体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产兴村、以产富民,乡村振兴成色更足,产业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九年之变:土地从种不满到抢不到

嘉禾特种淡水鱼养殖基地与峒山社区一路之隔。基地办公大楼后方一侧,鱼苗繁育车间被棚膜覆盖,30口育苗池排列整齐,在池鲈鱼苗30万尾。

“设计产能是1000万尾,但目前繁育车间只开放了一部分,一批次能供给200万尾。”项目投资方湖北嘉禾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冬喜告诉记者,年初开工以后,基地逐步步入正轨,连月来,累计向市场投放鱼苗500余万尾。

2013年,峒山村村委会主任占志启还是一名普通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峒山村那天,他正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咨询关于西甜瓜种植的事情。

“总书记关切地问,西甜瓜亩产多少?投入大不大?技术成不成熟?”占志启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产业发展格外关心。

嘉禾特种淡水鱼养殖基地,是峒山村去年引进的一个现代农业项目。近年来,峒山村先后引进16个这样的项目,万亩湘莲基地、万亩武昌鱼基地、百亩樱花园、十里水杉林、一山多景等项目有序推进,集民宿、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休闲体验农业势头正旺。

搞农业,首要是用地。现如今的峒山村,项目用地却让村干部们绞尽脑汁。“以前是种不满,2013年全村空闲土地千余亩。现在是能用的都用上了,还不够。”占志启说。

嘉禾特种淡水鱼养殖基地的目标,是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淡水鱼繁殖基地。段冬喜介绍,项目目前用地428亩,随着后续建设跟进,尚有至少2000亩的用地需求,镇村两级正在帮助协调解决这一难题。

九年之变:收入翻一番再转个弯

5月,峒山村3组村民陈开焱的小龙虾捕捞已近尾声。今年,“倒春寒”来势凶猛,小龙虾产量有所下降,好在价格还算坚挺,目前已有5万多元钱落了他的口袋。

陈开焱是2013年与习近平总书记座谈的村民代表之一。当年座谈时的情形,他仍记忆犹新:“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心里挂念着咱们老百姓呢。”

峒山村所在地原属国营农场,当地村民从事传统种植的多,收入比较有限。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年,陈开焱流转承包40亩水田,摸索稻虾混养。“正常年份,亩均2000元纯收入完全没问题。”陈开焱说,因为稻虾混养收入相对更高,现在全村大面积铺开,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总书记来后,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是峒山村村民共同的感受。

村党总支书记伍冬介绍,9年来,峒山村发展很快,202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80万元,人均纯收入35900元。“总书记来的那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700元,9年翻一番还转了一个弯呢。”

村民日子好过了,就筹划着办点大事。眼下,陈开焱正盘算儿子结婚的事。“不是今年就是明年,房子、车子都给他准备好!”说起即将而来的喜事,陈开焱底气十足。

九年之变:村民从离乡闯到归来创

这段时间,龚建军和峒山村干部一起,将村里的山山水水跑了个遍。他此行的目的是为后续的创业项目进行前期考察。

龚建军是峒山村火炬一队的村民,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就一直在外闯荡,回乡次数不多。

类似龚建军这样的情况,在峒山村很普遍。2013年,峒山村70%的劳动力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以老人、妇女居多。

“总书记告诫我们,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时任峒山村党总支书记、现任长港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陈又胜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他触动很大,三个“绝不能”也成为此后村党总支抓乡村振兴的科学指南。

9年来,峒山村以产业兴促人气旺,一个个勃兴起来的产业基地,吸纳当地村民就业500余人,全村80%的劳动力返乡在家门口就业。

通过几轮对接,龚建军目前已确定了回乡创业的项目:先期投资100余万元,承包土地60亩,从事特色精品葡萄种植,并计划在今年“十一”前完成70%的基础设施建设量。

“总书记来了之后,峒山村的发展快了,机遇也多了,现在正是回乡创业的最好时期。”龚建军说。

全媒体记者:黄朝晖

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