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创新主体原动力

8月5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对外公布。《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要让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最活跃的主体,具备精准掌握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的优势,在创新成果市场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案》加大激励力度,优化创新服务,出台的每一项举措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国家鼓励创新的态度和支持创新的决心。对万千创新主体而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下,应进一步激活自主创新的原动力。

当前国内外环境下,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不久前,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正式签署,美国拟投入500多亿美元推动芯片研发制造,并规定获得资金补贴的芯片企业,未来10年内将不能在中国增产小于28纳米的先进制程芯片。近年来,美国一直在鼓吹科技“脱钩”,借芯片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仅以此例,便足以证明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和严峻性,必须更加重视自主替代,攻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在“赚快钱”与“深耕耘”之间作出利长远的

选择。强如诺基亚、柯达这样的知名国际化企业,也因缺乏创新而失败。一个企业的创业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像华为面临如此艰难的环境,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依然超过1000亿元。再如我们身边,全市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隐形冠军企业,无一不是在所属赛道上深耕多年、心无旁骛攻其一点的企业,或是“单打冠军”,或是“配套专家”。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小、研发经费少、技术力量弱,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打开视野向外看,善于借智借力。具体到鄂州,全市广大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毗邻武汉优势,积极与武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进科技成果来鄂州孵化转化,架好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形成企业出题、共同作答的科研工作机制,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

作者 黄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