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吴小玲二十一年用爱守护父老乡亲

吴小玲,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 

二十一年来,她的足迹踏遍西山街道小桥村的每一片土地,村里谁患过慢性疾病、谁对药物过敏、谁有烟酒嗜好、谁家有几个小孩等等,她一清二楚,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她都了如指掌。一份朴素的情感,让她扎根基层二十一年。 

小时候,母亲身体不好,患糖尿病多年,父亲一直有个心愿,希望吴小玲姐弟中有一个能学医。在父亲的影响下,懂事的吴小玲考取中专后便选择了学医。1995年7月毕业后,吴小玲分配到原石山卫生院。听说老家小桥村缺少医生,她便主动请缨,回到小桥村当起了乡村医生。 

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吴小玲看病,她并没有气馁,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一次偶然的诊疗,村民开始信任她。村里的徐孝海老人来小桥卫生室买药,吴小玲见他眼睑浮肿,面色苍白,便问他是不是感觉身体乏力、有血尿史,老人点了点头。吴小玲当即建议他去医院做双肾B超检查,结果发现其右肾已无功能,老人马上进行治疗,防止了病情恶化。事后,老人的家属来到小桥卫生室,对吴小玲千恩万谢。直到今天,老人见到她还一直念叨:“多亏了吴医生及时发现,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平常给病人开药,她都是开便宜又好用的药。有时候遇到经济困难、付不起医药费的患者,吴小玲也不催促,她常说:“乡亲们都不容易,没钱先赊着,但病得治。”简单淳朴的话语,充满了一位乡村医生对患者、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遇上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就要出诊。一个下雨天,吴小玲正准备下班,一个10来岁的小男孩来到卫生室,说奶奶肚子疼得厉害,爸妈又在外地。吴小玲二话没说,拿上出诊箱就跟着小男孩出了门。来到男孩家,只见男孩奶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通过初步检查,吴小玲觉察病情危险,便立即送老奶奶到市里的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要求老人住院并进行手术,吴小玲又多方打听联系到奶奶的女儿,直到老奶奶转危为安,她才放心地回家,此时已是半夜时分。 

2011年,西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成员有10人,吴小玲是其中之一。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为福利院老人、低保户以及空巢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免费提供健康咨询、身体检查、上门送医送药等服务。志愿者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人嫌弃敬老院老人身上的气味难闻,做了一两次志愿活动后便离开了队伍,吴小玲却从老人们的眼里看到了期待,他们害怕孤独,需要更多人的关爱,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坚持志愿服务的决心。如今,为敬老院老人义诊、为护理员示范优质护理服务等,成为她的日常工作之一。2016年,她参与志愿活动50余次,共计240小时。 

二十余年如一日,吴小玲坚守在小桥村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喜爱和肯定。吴小玲说,“乡亲们需要乡村医生,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乡亲们是最纯朴的,也最重感情,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喜欢你,记着你。” (记者何晓青 编辑熊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