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来时,一度快被淹没;如今迎风斗浪,再次演绎“石头的传说”
鄂州金刚石34载沉浮录
“卖石头的!”
在鄂州,有这样一群标签化的人,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他们致富早,上世纪80年代,坐飞机就像如今坐火车一样,全国奔波,推销着小小的刀头、锯片;
但后来,他们陷入沉沦,夜深人静时,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加班赶活,“以价换量”;
如今,他们重塑辉煌,新产品在国内畅销,在国外驰骋亚非美欧,小小的金刚石风靡全球市场。
最得意时
垄断全国九成市场
鄂州金刚石疯狂的岁月,可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
1983年,鄂州燕矶镇村民张忠明在火车上助人为乐,被助者作为回报,将一份绝密的金刚石合成配方赠予老张。
不到一年,当时仅应用于军工产业的金刚石,在这个湖北小城遍地开花。
刀头、锯片,产品一经问世,便垄断了全国市场。
直径400毫米的一副刀头,成本30元,市场销售价120元;直径1200毫米的一副锯片,成本不足1000元,市场销售价超过5000元。
全国90%的市场占有率,让鄂州底气十足。当时,就有国内媒体以《燕矶农民坐飞机卖刀头》进行过专题报道。
经历过那段辉煌的鄂州市金刚石工具行业协会秘书长严陶说:“出去跟别人谈生意,我们不说是湖北人,不说是鄂州人,直接说是燕矶人。人家一听口音,就直接签合同。”
那时的燕矶人,最早把平房换成小洋楼,最早把摩托车换成小轿车,最早去县城买东西不看价格标签,最早举家去海南、云南、广东欢度新年。
严陶回忆,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整个鄂州从事金刚石产业的大企业、小作坊共计4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产值达到18亿元。
最落寞时
贴标生产艰难度日
然而,原材料主产地和产品主销地“两头在外”,注定全国金刚石市场不可能永远钟情于鄂州。
河南、山东、江西、福建、广东等全国石材主要产地企业双管齐下,一方面跨过鄂州,为金刚石原材料和最终的刀头、锯片搭建直接的生产加工平台;一方面主攻鄂州,高薪挖走技术人员。
不到3年,鄂州金刚石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2002年,整个鄂州市生产金刚石的企业萎缩过半,不足200家,从业人员不到万人,唯一不变的是年产值依旧18亿元,但数据从哪里来的呢——成倍增加生产量,然后贴上河南、江西等外地企业的标签进行销售。
当潮水褪去,才发现谁在裸泳。
严陶说,那时的鄂州金刚石企业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比如还是那副直径1200毫米的锯片,由于同质化以及市场价格恶性竞争,销售价跌破1100元。“当秘方不再神秘,所有鄂州金刚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瞬间被瓦解。大家都找不到破解的办法,只能这样苦苦地熬——熬一天算一天,熬死一家算一家。”严陶说。“捧着银饭碗,想想比铁饭碗强,就不想再去争金饭碗了。”湖北鄂信钻石材料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张新民说,“很多人的想法是,反正不愁吃穿,得过且过吧。”
就这样,鄂州金刚石日薄西山,辉煌不再。
最骄傲时
千帆过尽再立潮头
“沉默的羔羊”也有爆发时。
2010年,鄂州市将金刚石产业列为全市重点扶持特色产业;2011年,省经信委将鄂州金刚石产业列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2012年,省发改委在鄂州建立全省金刚石产业技术服务中心。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金刚石工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落户鄂州。负责人余兵介绍,仅在2016年,该中心就免费为鄂州金刚石企业进行质量检测、成分分析、数据检测等800余批次。
政府扶持,政策支持,鄂州金刚石产业找到了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他们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从原材料到产品实现全周期产业开发,最新研发成功的饰品级钻石风靡欧美,合成裸钻最大重量已达1克拉,广泛应用于手表、项链等饰品上;
他们分行业做精做细做专——还是那副直径1200毫米的锯片,根据切割对象不同的软硬程度,通过高新技术应用,生产出不同的大理石切割锯片、石英石切割锯片、沥青切割锯片等;
他们开拓进取走出去——在美国、俄罗斯、波兰、印度、越南、伊朗、埃及、伊拉克……印有“MadeinHubeiChina”的金刚石产品物美价廉。
此时的严陶自豪地告诉记者:“截至2016年底,鄂州金刚石工具行业协会会员已达217家,年产值达到35亿元。另外还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大理石锯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中径锯片占到70%,磨轮占到60%。”
而张新民最近已经忙得没有时间聊天了,因为公司生产的高强度金刚石正在向深海石油的打井钻头、打捞沉船的切割器械、高铁动车的刹车设备等领域进军。“这是已经研发成功的,还有一些正在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前不方便透露。”张新民说。(湖北日报记者 赵峰 通讯员 姚鹏 吴东海 编辑熊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