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的传说】得胜洲的传说

得胜洲原是长江中的一座大沙洲,上起粑铺涂家拐横堤,下到六五三油库,故上称洲头,杜沟处称洲尾,全长10多公里,远远超过了现时的地名概念。得胜洲有多宽?据当地老一辈人说,清朝年间,长江上下行船都是从南边夹河里走,具体就是现在粑铺大堤外民垸这一片旱地。上世纪50年代,大堤脚外百米处还有一条一两丈宽的小河沟由洲头直到洲尾水神庙,夹河南即是长江老岸。夹河变为陆地后,得胜洲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还存在的沙洲早消逝于江涛洪波之中,而江北黄冈外的江滩却一年一年地增高长宽了。江河改道,得胜洲已不存在,空有其名。得胜洲有文字记载是在1700余年前,吴大帝孙权在武昌称帝后,造有大船“长安号”,在樊口试航时,遇江风大作,孙权挥剑严令,直取逻洲。逻洲就是得胜洲最早的名字。为何逻洲又变成了得胜洲呢?这有关一段传说故事。1956年前,得胜洲属黄州卫黄冈县。据史志记载,明朝至正年间,朱元璋为了打败劲敌陈友谅,率领水陆大军将陈友谅追杀到黄冈、武昌一带。那时,得胜洲人迹罕至,是个天然的芦苇荡。陈友谅深谋善战,他观察了这里的地形后,派出人马将朱元璋的人马诱进得胜洲,派水军团团围住,并四面放火烧芦,想将朱元璋和他的军队统统烧死。芦苇极易燃烧,江风助势,烈焰冲天,洲上顿时一片火海。朱元璋和他的大队人马左冲右突,也无法逃出火海,死伤无数。正当朱元璋骑在马上长叹之时,忽然烈焰上空,一朵祥云飞来,一个红脸长须大汉手提大刀从天而降,一把将朱元璋挟起逃出火海。接着,天上雷声隆隆,乌云陡起,顷刻下起了瓢泼大雨,将大火浇灭,朱元璋的军队乘势发起反攻,把陈友谅的军队打得大败。朱元璋深感是关公显灵救了他的性命,又使他转败为胜,因此,当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后,御赐逻洲为得胜洲,以示纪念。为了感谢关公的神灵,朱元璋还拨款在得胜洲上修起一座关帝庙,塑金像,让世人敬奉。并从江西迁来大量移民,在洲上开垦居住,因此当时关帝庙里香火极旺。传说,清朝乾隆年间,一位江西盐商有一天驾着一条盐船经过得胜洲江面时,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船工想将帆放下来,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放了几次,帆就是降不下来。风越刮越猛,浪越掀越高,盐船眼看就要翻了。这时,只见乌云里一道金光,红脸关公手握大刀,奋力向帆绳砍去,绳断帆落,盐船终于平安停在得胜洲上。当时盐商进关帝庙许愿日后一定捐款修缮庙宇,然而盐商回江西后,就把自己许的愿忘了,因此经常生病,不能外出做生意。故此,有一年特地前来还愿,还让人做了一条一米多长的精致小木船赠送给关帝庙。关公是否显灵,无法说清,但据当地人讲,盐商赠送的那条精致小木船一直摆放在关帝庙里,直到1954年发大水,关帝庙被洪水冲倒后,小木船就不见踪迹了。得胜洲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中叶,历经6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水患、兵灾的祸害,经过多次搬迁和修复。解放后人们见到的关帝庙已迁到芦洲粑铺大堤外的对面,也就是现在芦洲江边码头旁。原关帝庙1954年被洪水冲毁,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没有修复,仅将部分残砖破瓦在原址上盖起一所农业中学,1962年后一度改作木器合作社和卫生所,1967年又拆除,将所有材料搬进大堤内修建“临江人民公社”办公场所。1993年,经批准,古迹得以修复,关帝庙更名芦洲关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