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准扶贫激活贫困群体“造血”功能?   鄂城区这样做

7月21日,在汀祖镇李坳村,1000公斤苕尖被装上车,它们将运往武汉白沙洲市场出售,变成“真金白银”存入村集体账户,用于集体发展和村民扶贫。这里原本是省级贫困村,如今,靠着6大产业整村脱贫。

“蔬菜基地每亩毛收入1万5千元,今年1月份,鄂城区还以奖代补拨给我们18万元农林扶贫项目资金。”市场给收益,政府给支持,这让村支书李朝阳对办产业格外积极。

据悉,今年,鄂城区按照“全域统筹、分类使用”办法,整合资金4784.673万元,集中财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手防“撒胡椒面”,一手治“等靠要”,扶贫资金的精准投放,激活了贫困群体的“造血”功能。

记者观察到,在该区《2017年度精准扶贫统筹资金和项目安排计划方案》中,“贫困村扶贫项目”占比最大,达到690万元。

“扶贫关键是要根植发展基因。”鄂城区负责人表示,这些钱将平分给23个省市级重点贫困村,发展特色扶贫产业项目等。此外,该区还制定了针对贫困户从事农林、水产业等的系列奖补政策,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兜底政策。

为了让扶贫资金高效使用,既救急救困,又扶智扶志,该区成立区精准扶贫项目和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及8个分指挥部,以全网络谋划、项目化实施的方式,从农业林业、水务水产、贫困人员转移培训、教育、健康、民政、贫困户危房改造、光伏项目等8个精准扶贫项目入手,织造一张有韧劲的“扶贫网”。

饶晓鹏,李坳村贫困户,因工伤致残。今年,他开了电商超市。

“最困难时政府给了我医疗补贴,现在为我进行了电商技能培训,又提供了第一年免租金的商铺,帮我创业。”饶晓鹏说。

不只是个人,汀祖镇李坳村的苕尖基地、沙窝乡黄山村的蘑菇基地、杜山镇下王村的甜玉米基地……这些曾经被贫穷所困的集体,在这张“扶贫网”中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鄂城区建立了精准扶贫项目库,针对贫困户、贫困村等不同扶贫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针,分类设置能体现贫困群体意愿、带动减贫的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到村到户项目。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立项审批制、项目公告公示制,项目预算、审计等程序严格依规执行,并实行验收报账制。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已发放扶贫资金24.45万元,支持扶贫产业项目92个,帮助2440户成功“摘帽”。预计,2019年将完成全区脱贫计划。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博 实习生简奕 责任编辑王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