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桌子、一个台灯、十几袋稻谷。
刘道贵坐在桌前,抓一把稻谷搓去谷壳,拿起米粒放在灯下细看,有时将两粒米仔细比对……像这样的画面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刘道贵的办公室里。
如何将一粒稻谷变成一粒优质大米?这个问题刘道贵思考了26年。
1991年,刘道贵从武汉粮食学院毕业,分配到原鄂州市樊口米面厂工作。2001年,米面厂负债累累,面临改制。有不少房地产老板与市粮食局谈合作,想买下这块地,关掉米面厂。
当时,刘道贵刚任厂长,“如果自己不接手,那米面厂和员工怎么办?”刘道贵说,小时候经常饿肚子的经历,让他在心里就早早种下了“粮食梦”。如今,要亲眼看着米面厂关门,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我愿意接手,所有的债务我来承担。”思来想去一个多月,刘道贵主动找到市粮食局领导,要求接下米面厂。
按照国家政策,国有企业改制,工人必须全部买断,仅这一项费用就需700多万元,这对当时的刘道贵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市粮食局领导看着老实本分的刘道贵,劝道:“不要意气用事。”
“给我一年时间,看成绩说话。”刘道贵说这话时,语气坚定,骨子里有一股韧劲。
企业要生存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国有企业存在的官僚作风和等客上门的营销模式。刘道贵把所有员工召集起来,将管理制度细化,实行全员责任制。让所有员工意识到饭碗是端在自己手里的,现在是“千斤担子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制度完善了,接下来要找市场。刘道贵将米面厂原来靠代理商和经销商的销售模式全部取消,改为直销模式,降低资金风险的同时,努力拓展外销市场。
“时间不等人。”这是刘道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天一夜未合眼,跑了2000多公里路,刘道贵拿下了桂林、梧州、玉林、南宁4地订单的故事至今还在公司流传。
2002年,米面厂的销售额达8000万元,创下建厂新高,其中70%外销。
大家都服了刘道贵。
2003年,米面厂正式改制,更名为湖北华苑粮油有限公司。
还清了所有债务后,一切从头再来,刘道贵把心思都放在了企业的发展上。
2010年,公司销售额达到一亿多元。在所有人看来,刘道贵的这一仗打成功了。
“不进步则是退步。”在所有人为他高兴的同时,刘道贵心里清楚,米面厂虽然“活”了,但是近年来,停滞不前的销售额让他意识到,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就会重蹈覆辙。
刘道贵深入市场做调研,在华容区建了新厂房,换掉了传统的老设备,全部上了先进的生产设备。
企业的定位也从中低档大米向中高端迈进,刘道贵到农田里寻找优质的稻谷。“好大米一定是种出来的。”刘道贵说,要提高品质,必须从源头抓起。只有抓好了粮源,抓好了安全,才能抓好订单。
2016年,湖北华苑粮油有限公司的销售额已达到2.59亿元。从2002年到2016年,在这14年的时间里,销售额增加了3.2倍。仅2012年至2016年,4年时间就增加了1.3倍。
刘道贵说,在别人看来他是在做企业,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在圆儿时种下的一个稻谷梦。
前不久,东南亚的大米厂商主动上门与湖北华苑粮油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刘道贵说:“他相信,有那么一天,在外留学的中国人也能吃到湖北华苑的有机绿色大米。”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胡倩 责任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