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砥砺奋进的五年|以文化人 春风满城



进京汇演、出国交流、书香漫城、丝弦声声……

从梁子湖畔到长江之滨,

从偏远小村到闹市社区,

时代春风催开江南古城的文明之花,

鼓舞着百万鄂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传承传统文化 让梦想有“根”





贴上红红的剪纸,便能感受到幸福与温暖,无论是在地球的哪个地方。这便是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所在。

让世界感知一把雕刀和一张红纸带来的神奇,鄂州民间艺术家也走进了这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队伍。

在“感知中国·哈萨克斯坦行”活动中,我市艺人顾德刀剪并用,变幻出的旗袍秀、小猴等剪纸作品栩栩如生,让哈萨克斯坦的大学生和孩子们爱不释手。

同样,在老挝美术学院和老挝国立大学,曹小琴讲了78堂剪纸课,教了90名老挝学员,让每一名学生爱上了中国剪纸。

雕花剪纸是我市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顾德、曹小琴是我市年轻的民间工艺大师。

梦想有根。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如何转型,都离不开文化之根,根深才能叶茂。

雕花剪纸,是我市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一古楼、二宝塔、三眼桥、四眼井、五家巷、六大房、七星塘、八卦石、九曲亭、十字街”,鄂州古十景的雕花剪纸作品,如今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鄂州不遗余力,非遗保护工作连续2年在全省进行了经验交流。

目前,我市已有世界非遗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3个、省级7个、市级25个,并建立起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

非遗已成为我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它不仅仅走出了国门,更走进了乡村、走进了社区。

在华容横山社区,飞针走线,织布铜梭穿过,人们又闻机杼声声。这是华容土布、刺绣、布贴、印染等非遗保护成果在展演。

梁子湖畔,历经数代传承人和保护者的实践,张裕钊书法文化与沼山玉连环、牌子锣等民间艺术,依旧扎根发芽,结出一朵朵文化之花。

薪火相传,才会生生不息。我市探索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培训,使非遗传承传习活动形成常态化。文化部指定非遗培训院校中南民族大学把鄂州作为全省雕花剪纸培训现场教学点;市非遗中心与东方红小学、鄂州职业大学、市老年大学、华容区文化馆、沼山镇张裕钊文化园等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开办雕花剪纸、牌子锣、土布技艺、楚剧等培训。

目前,我市已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名,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名。


构建公共文化 让梦想有“感”



在G20领导人德国峰会期间,省京剧二团青年演员熊小薇在德国柏林海军上将宫剧院亮相,参加了其中的京剧表演展示环节,向世界展示了国粹京剧的魅力。

成立于1950年的省京剧二团,曾和全国大多数艺术院团一样,一度面临经费严重不足、人才紧缺、发展空间萎缩等困难。

文化惠民,让群众有了获得感。文化体制改革,省京剧二团不仅迎来了艺术的春天,更发展成为构建我市公共文化的核心。

惠民演出,市民周周能免费看戏。在鄂州城乡,京剧“周周演”、送戏下乡让老百姓过足戏瘾。新年诗歌音乐晚会、市戏曲综艺晚会、春节文艺晚会、迎新春交响音乐会……让市民愉悦了精神。

戏曲进校园。系列戏曲进校园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氛围,让学生们走近戏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许多学生也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艺术创作佳作连连。在恢复排演一批优秀传统京剧剧目的基础上,省京剧二团定位在少儿题材。继续加工打磨少儿京剧《梁子湖传说》,定向创作少儿京剧《童声》,童话京剧《灰姑娘与小金鱼》等剧本。

好戏台,让人们享受丝弦之韵。好书吧,带给市民书香之美。

经过升级改造的市新华书店成为我市首家“城市阅读文化体验空间”,转型后的市新华书店具备阅读学习、文化交流、文化创意、时尚休闲四大功能,融合出版物、文创产品、咖啡、传统手工艺品,将优质的生活美学与阅读文化相结合,是一处与自我对话、繁衍创意、体验自由自在人文生活的空间。

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也在创新发展中走进大众生活,构建起我市公共文化空间。

与此同时,我市群众文体活动在这个空间里蓬勃开展。

今年8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召开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及体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我市共有11个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邵小红作为我市“双先”代表参加表彰大会。

7月11日凌晨结束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健身气功气舞项目决赛中,湖北队以9.31分的成绩获得健身气功气舞集体项目冠军。鄂州籍运动员邵小红作为湖北队中的战将之一,为鄂州夺得首枚全运会金牌。

2015年,我市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省“健身气功之乡”。目前,全市6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健身气功站点,登记注册习练人员达到4596人,其中坚持常年习练的人员达到3891人。

另外,广场舞活跃了城乡,车吧、跑吧、球吧、户外更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在运动之中,人们用汗水与激情触摸幸福。


弘扬城市文化 让梦想有“心”




“志愿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有关专家说。

“细伢们马上要放学了,现在禁止汽车通行,麻烦您绕个道!”在滨湖南路与古城路交会处,经常看到满头银发的志愿者祝光贤在引导行人。

在华容街头,也有一个特殊群体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身穿红马甲的“华容大姐”。她们上街劝导交通,进福利院为老人洗头、理发,为公益文化活动出力添彩。

在梁子湖畔,一群“太和婆婆”为美丽家园的建设发挥余热。

在凤凰街道滨湖社区,有一面“微心愿”墙,墙上公布了150余个“微心愿”,已实现113个,90%的“微心愿”都是党员认领的。

“微心愿”是一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事不大,却暖心。滨湖社区在全市率先倡导党员认领“微心愿”。现在,“微心愿”认领人涵盖了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各类企业的员工及小区居民。

汇聚微力量,传递一片爱。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城市精神凝心聚力,鄂州好声音从乡村湖畔传来,在街巷工地响起,无处不飞花……

时下,在江边、在福利院、在留守儿童家里、在考场外……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们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已成为一道流动的红色风景线。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晒家风、树新风、创十星,鄂州大地清风阵阵;道德模范故事会,走上了街头,讲到了村头;好剧、好戏、好书,进村惠民,鄂州书香四溢;一封封孩子们写的家书,让小手牵起大手,共走文明路;村湾小学堂、社区“四点半”课堂,让孩子们放学不“放羊”;白发老医生走上街头义诊,忙碌的企业家停下脚步,给烈日下的交警、环卫工送清凉……

“残疾人的知心大姐”苏柳英、“社区好闺女”胡敏、“慈善哥”邹志成、“三尺讲台写精彩”的闵楠飞……鄂州天空,星光灿烂。

他们用自己的心在一点点构建与影响鄂州城市文化的发展。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阳 责任编辑王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