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村里喜算账

岁末盘点,老百姓的账本记录着最真实的民生数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饱含温暖的发展理念——只有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上不断取得进展,人民群众才能有真切的幸福感、获得感。

春江水暖,政策的温度能不能传递至每一处“神经末梢”?乡村振兴,理念的鼓舞能不能激发出每一颗“活力因子”?转型起飞,空港的未来能不能托举起每一双“梦的翅膀”?

记者走进农家,与乡亲们围炉话年,听听他们的“年终总结”和新年心愿,在群众的账本里,寻找答案。

泽林镇万亩胡农场农民正在织虾笼为节后生产做准备


日子好了,矛盾少了

在鄂城新区茨塘村,乡亲给记者推荐了一位当地“名人”——李其江。过去,他出名是因为常“上访”,如今,是因为带头脱贫,还帮了一群“穷亲戚”。

2月4日,李其江在自家藕塘忙着挖藕。“估摸着能收万把斤。”他指着四周,笑得爽朗。“2017年,我种了十亩水稻,八亩莲藕,三亩莲子,还养了一塘鱼苗。收成不错,又能过个好年。”

考虑到李其江年龄大了,茨塘村的结对包保单位市人防办发给他扶贫专项资金,用于请帮工和购农资。

“前两年,他们也说要给这个钱,但我没要。我还能干,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李其江很要强,与以前“老上访户”的形象判若两人。

李家有着一段辛酸往事。

2004年,李其江的儿子遇害,对他打击巨大。半年后,儿子的遗腹子诞生,这个家庭的负担更重了。李其江后悔当初起诉时,没要孙子抚养费,再加上失子伤痛郁积,他四处上访。

2014年,李其江的爱人得了癌症,花了十几万救治,家里雪上加霜。

这时,新区和村里干部主动找来,用一项项扶贫政策,一件件帮扶措施,一点点温暖了李其江。

“现在日子好了,矛盾少了。政府这样对我,我得讲良心,咋还能去闹事呢!”勤劳的李其江“摘了帽”。他还给自己定了条“规矩”——卖东西给贫困户打五折,用工对贫困户优先。去年水稻丰收,李其江请来十几人帮工,一人一天百余元工钱,他给的毫不含糊。

“等开年了,我想再多种十亩田,还想承包两亩水塘,养龙虾。”李其江说,自己最大的新年愿望是身体健康,多干点,把日子过得更好。

有舍有得,幸福在望

临近春节,沙窝乡新湾村15组小组长李端坤还在到处奔波谈项目。

“一直都在忙村里房屋征迁,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安顿好了,才有时间搞点自己的事。”李端坤坦言,2017年自己没赚什么钱。

建设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新湾村两百多户村民要搬迁腾地,李端坤所在的小组正在其中。

“一些长辈们说这个事有难度,要我牵个头。”李端坤放下云南的生意,回来当了小组长。

“钱也不赚,家也不管,一天到晚瞎忙活。”妻子有些不满,让她更不满的是,家里2014年投资76万元盖的三层楼,一天没住就拆了。

李端坤说自己在商场打拼多年,在这件事上,账算得明。“鄂州建了飞机场,以后发展机遇多着呢。我们打基础,后辈干大事。有舍有得,目光得长。”李端坤想让儿子回来创业。“鄂州要变大都市,肯定有不少建筑方面的活儿,我们准备往这方面转型。”

如今,李端坤一家搬进了城里。“不在乡里过年,晒腊鱼腊肉有点不方便。”李端坤80多岁的老母亲跟随儿子拆了旧屋,搬了家,老人怀念过去的生活,尤其怀念以前堂屋里的一窝燕子。“它们年年来做窝,我听着它们的叫声,喝水都甜。”

“不过我儿子说了,建大项目是好事,燕子不进穷屋,我们抓住机遇,发展好了,燕子还会再来的。”笑容在老人脸上荡漾开来。

鄂城新区茨塘村村民李其江在塘里挖藕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大家都说万亩湖的虾稻共生模式好,虾种全国有名,但你晓不晓得我们的水稻有啥优势?”2月2日,再次走访泽林镇万亩湖农场,早已熟识的种养殖大户张家生向记者抛出个问号。

“村里有个伢回来过年,带了点50块钱一斤的外地米跟我显摆,我给他尝尝我种的大米,他当场不说话了。”张家生脸上写满得意。2017年,他家110亩水稻全部转为有机种植,品质一般的卖5元一斤,好一点的送进超市,定价10元一斤。

万亩湖生态好,粮食产量高,有机稻亩产七八百斤,甚至千余斤,按最保守计算,一亩田产值3500元。

“更关键的是,我们比一般的有机种植成本低,纯利润高。”张家生翻开了他的“账本”。

小龙虾的粪便是水稻的天然有机肥,仅肥料成本,一亩地就可以省200元。

“我们在用药方面也能省。”张家生说,因为小龙虾对药物敏感,所以这里的田很少用药。再加上,田里引水育虾种,到了冬季,虫卵被冻死,稻田生虫的情况也比较少。

还有一件事让农户们自豪——当地有农机合作社。“不像以前种地累,现在基本上机械化。农机合作社的价格比外面便宜一半多。”

张家生告诉记者,有机稻纯利润保守估计每亩1000元,加上养虾每亩纯利润3000至8000元,如今大家的日子好过得很。

“养虾利润更高,为什么不全养虾呢?”记者问。

“那可不行,虾稻共生相辅相成,而且习总书记说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老话也说得好,‘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张家生告诉记者,万亩湖农场的土地有限,农民们有的正积极着手以科技方式提高土地“含金量”,有的准备向外地拓展。

记者手记: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发展成果需要得到人民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或“速度”指标,而是一件件民生小事落地生效,一个个百姓账本越变越好。

(文/图记者 郑博 实习生 邱秉健 责任编辑 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