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鄂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共鄂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鄂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鄂州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就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鄂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鄂州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加快“三城一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战略地位提升,鄂州在“1+8”武汉城市圈中率先与武汉进入同城化发展阶段,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开通运营,成为全省第一个通地铁的地级市;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顺利,鄂州机场与天河机场共同构成航空客货运门户“双枢纽”;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旅游度假区、梧桐湖新区与东湖高新区产业协同性增强,武汉创新要素进驻步伐加快,鄂州跻身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百强;武鄂共同保护梁子湖,生态价值工程实践全国瞩目,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2019年综合评估名列全省第一。综合实力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迈过千亿元门槛,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三位、突破10万元大关;成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获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金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贷款余额突破700亿元,较“十二五”末实现翻番;三安光电、鄂州电厂三期、华中冷链港、华润城市综合体等重大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治理效能提升,圆满完成全市机构改革任务,重构区街管理体制,精简优化城市社区,建立健全“1+N”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启动“城市大脑”建设,推动治理方式变革;梁子湖、花马湖水系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经受住了2016年、2020年两场大汛考验,鄂钢绿色智慧城市钢厂入选工信部第五批绿色工厂;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治庸、提能、问效”三年行动,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商事制度改革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鄂州机场拆迁实现零上访、零炒作、零事故、零违纪,创造了重大项目建设拆迁工作的“鄂州经验”。文明程度提升,喜摘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鄂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实施,举办两届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荣获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称号,市民中心工程荣获鲁班奖;苏柳英工作站荣获全国“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幸福指数提升,全市5.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小康指数居全国第66位、全省第4位;奋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疫后重振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在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城镇新增就业10.9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加快补齐,老旧小区改造惠及主城居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五年的发展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鄂州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末,我们历史性实现人口净流入的重大转变,显示出鄂州的要素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正不断攀升。未来五年,是鄂州确定城市性质的关键期,是推动产业再造的窗口期,是多重机遇叠加的黄金期。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使鄂州积累多年的潜在优势进一步彰显:省委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为我们加快武鄂同城化进程提供了契机,依托武汉“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有利于鄂州另辟蹊径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使鄂州具备了中部出海口功能,赋予了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力,拥有了通向世界的机会,有利于鄂州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信息化、智能化浪潮为我们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城市提供了契机,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通过要素资源差异化配置和新型基础设施引领性布局,有利于鄂州实现科技创新的“换道超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为我们更好利用生态空间、发展高端产业提供了契机,依托长江、梁子湖、红莲湖、百里长港等生态资源探索江南湖泊保护新模式,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鄂州。“十四五”时期,要聚焦聚力“好山好水好区位”资源优势,坚持“三城一化”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聚焦聚力交通、产业、民生、机制等重点领域,坚持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目标不动摇;聚焦聚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坚持“航空城”建设目标不动摇;聚焦聚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段建设,坚持“科学城”建设目标不动摇;聚焦聚力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坚持“生态城”建设目标不动摇。

同时,我们要深刻认知、精准应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解决产业发展势强力弱、要素制约明显趋紧、城镇化发展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匹配、干部能力素质亟待提升等等问题。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我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航空城、科学城、生态城全面建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全省前列;整体智治体系科学完善,法治鄂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建成江南美丽田园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鄂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当标兵,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作支撑,加快“三城一化”建设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更大贡献,争当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各级党委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不懈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切实破除制约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运用辩证思维统筹处理武鄂同城、城乡融合、动能转换、绿色发展等关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我市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前列。综合物流枢纽、现代制造基地、重要市场节点、绿色发展示范、中部开放前沿基本建成。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口净流入进程加快,重点区域要素聚集能力加强。城市发展能级和功能品质迈上新台阶,宜居宜业环境更加优越。

——区域协同达到新高度。武鄂同城化发展进入更高层次,两地发展规划、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生态环保、政策协调等沟通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在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武鄂黄黄联动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双向互动、融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航空枢纽形成新引擎。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如期建成,多式联运实现无缝衔接,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健全,货运机场辐射带动作用充分释放,临空经济全面发展,航空枢纽、公共平台、开放门户功能基本形成,支撑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释放新动能。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更加突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创新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市场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传统优势产业更优更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提质增效,数字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圈,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中心。

——绿色发展绘就新画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价值工程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梁子湖建成国家重要湿地。

——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建成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鄂州样板”,生活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市域治理取得新进步。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处于中部前列。行政管理体制更加科学、效能进一步释放。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可靠。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大力推进武鄂同城化,加强与黄冈黄石联动,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

7.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加强与武汉规划对接衔接,构建深度融合、区域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建设,建成江夏梁子湖大道—鄂咸高速连接线,加快重点地区道路连通工程,完成光谷至鄂州机场市域通勤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城际公共交通,打造武鄂“1小时通勤圈”。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武汉城市建设标准,提高城市公共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水平。

8.推动产业发展互促互补。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打造基础共享、融通互促、共链协作的产业生态。推动区域产业政策协同联动,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限制,促进要素跨区域配置、产业一体化布局。加强前沿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合作,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东湖高新区与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旅游度假区、梧桐湖新区联手共建合作园区,推进产业共引、设施共建、政策共济、利益共享。

9.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完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河湖管理机制,落实河湖保护主体责任,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梁子湖、五四湖水系生态共保联治,筑牢生态屏障。强化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合执法,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模式,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执行统一的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评价、考核和奖惩管理体系。探索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共建长江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建立重点区域环境风险应急统一管理平台,实现灾害应急信息互通共享。

10.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提升武鄂同城化体验。承接吸引武汉优质科教资源外溢,大力引进优质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落户鄂州。采取合作办院、新建院区、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推进医疗资源共建共享、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推动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标准对接,逐步消除政策落差。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快公共服务产品实现同城待遇。打造优质生活圈,建设武汉“后花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娱乐、高端居住、周末经济等特色消费,不断满足现代都市消费新需求。

11.推进武鄂黄黄联动发展。发挥鄂州在鄂东城市群区位居中优势,深化与黄冈、黄石战略合作,实现竞合抱团、优势互补。建立协同联动推进机制,共同建设城市功能互补、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分工协调、交通便捷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圈,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依托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武汉新港建设,推动临空产业、高新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链梯度合理布局,全面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12.优化市域发展布局。坚持航空城、科学城、生态城整体规划、一体推进、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市域国土空间治理,优化整合资源、聚集发展要素,提升全域持续发展张力和支撑力。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主城区、功能区、中心镇多点支撑的组群式发展格局。突出主城区宜居宜业定位,做实做强吴楚大道城市中轴线,补齐公共设施功能短板,加快高端写字楼、五星级宾馆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塑造城市风貌,打造精致城市。突出经济功能区产业定位,巩固产业发展基础,强化生产性服务功能,完善生活性服务设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增长极”。突出生态功能区生态优先定位,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创建生态文明上,涵养山水诗意美丽田园风光。发挥中心镇联结作用,推进“城关镇”改造升级,培育一批精致精美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产业板块。

四、以鄂州机场建设为引领,加快建设航空城

以国内首个专业性航空货运机场为牵引,着力建设大通道、打造大平台、促进大开放,为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重要支撑。

13.建成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加快机场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如期投入运营。加快公共仓储、国际货站、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基础设施体系。全力申报开放第五及以上航权,打造连接全球、辐射全国的轮辐式航线网络。加快天河机场与鄂州机场之间快速通道建设,协同打造航空客货运门户“双枢纽”。强化与国内外大型枢纽机场合作,支持顺丰速运主导建立国内航空货运联盟。提升机场货运服务品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场运行和服务流程深度嵌合,努力打造民航新基建 “四型机场”示范标杆。加强机场内外安全管控体系建设和体制创新,积极争取航空货物分类安检试点。全面加快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机场在建设规划、体制机制等方面协调互动,推进配套服务、临空产业导入等全方位联动。加快推进顺丰物流产业园设施建设和产业引进。

14.构建多式联运大通道体系。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打造以空港为核心、以航空为牵引,空铁公水高效联动、广域覆盖的多式联运格局。加快临空经济区路网建设,构建内外畅通的交通体系,快速融入国家骨干公路网。推进机场高铁专用线建设,加快机场空高联运系统接入国家高速铁路网。加快以三江港为中心,以葛店港、杨叶港为两翼的现代化港口建设,实现港口、机场有效衔接。

15.构建综合性空港大物流体系。突出鄂州机场公共平台功能,导入多元化物流服务商,构建服务全国、通达世界的大物流体系,打造快进快出空港产业示范区。加强与国际物流集成商、国内外货航公司战略合作,布局大型物流集散中心、运营中心,打造全球物流体系支撑节点。创新“航空+高铁”、“航空+中欧班列”、“航空+卡车航班”、“航空+水运+增值加工”等联运发展模式,提升物流节点增值服务能力。大力引进第三方营运商,建设空港跨邮快监管中心、国家骨干冷链基地、器官血液细胞库、药品疫苗医械配送中心,增强专业物流、特种物流服务功能。建设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中心及集配中心,形成快速战略投送能力。积极开展航空电子货运试点,提升航空货运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实现“一单到底、通达全球”。

16.构建国际商贸大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临空生产服务、消费服务、商事服务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商务服务机构入驻,构建国际集货、跨境货代、贸易金融、仓储管理、信息咨询等国际化、专业化、一体化商事服务能力,打造高端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国际一流通关效率,推行“7×24”小时通关机制,实施嵌入式监管、提前报关、以信用为基础的抽检免检等监管制度,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建立与综合保税区相衔接的机场保障服务体系,推进场内航线维护、航材供应、机身服务、国际航班保税航油等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确保与机场同步运营。积极打造国际化生活服务环境,为外籍航空商务人员出入境和工作居留提供便利。积极争取设立国际贸易仲裁机构和国际法庭。

17.打造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大平台。推动机场、枢纽、口岸、保税、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链接。推动鄂州机场片区、葛店中部电商基地、三江港片区纳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构建更加开放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体系。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加快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搭建设施功能,建立多式联运转运中心。强化口岸功能,加快机场口岸和三江港口岸规划建设,争取设立全品类功能口岸。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推进“保税+”多种业态集聚发展。积极申报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拓展开放平台优势。

18.打造中部供应链管理中心。全面整合数据资源,发挥综合物流枢纽优势,拓展金融贸易服务功能,打造全球资源要素配置核心节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交易链全方位信息数据,建设智能共享底层数据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球商品集采交易平台、数字贸易中心、航空运力运价交易平台。推进物流服务向贸易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增值环节延伸,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吸引国际供应链服务巨头落户鄂州,支持开展战略采购、生产外包、风险管理、供应链协作,实现供应链核心业务本土化运营,推动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五、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学城

坚持把创新摆在鄂州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创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9.协同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承应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东扩,以重大科研设施和高新产业项目建设为引领,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体系。打造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旅游度假区—梧桐湖新区科技创新轴、葛店开发区—三江港—樊口街道—临空经济区产业创新带。高标准建设葛店南部生态岛科学城和南站特色科技小镇,布局重大科学设施,打造科技创新集聚区。引进、整合高层次科技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围绕“光芯屏端网”产业生态,跟踪前沿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中科院沼山长基线原子干涉科学观测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智慧物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物联网、智慧交通、无人配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

20.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发挥头部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研发支持力度,着力培育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技术的企业群体。探索企业主导、校企协作、多元投资新模式,打造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完善企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科技服务外包市场。大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2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围绕新型显示、高端光电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医械等领域持续发力。重点推进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葛店光电产业园与光谷产业园区相互支撑、融合互动,按照招龙头、强链条、集群化思路,一手引进产业“链主”,一手导入产业链生态,推动“光芯屏端网”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擦亮“中国药谷”金字招牌,积极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局部优势,加强与光谷生物城产业协作,发展壮大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高质量布局大健康产业集群。依托葛店新能源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规模化集聚,谋划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产业。着力从“算法+硬件+应用”三位一体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推动智能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开发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形成智能经济板块。大力支持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鄂州量子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22.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大力鼓励传统产业企业积极运用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流程实施技术改造,实现“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冶金、建材、机电等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开展传统产业整合,大力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依法关停高排放重污染企业。加强研发、专利、标准等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扶持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鼓励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实现管理升级。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服务平台,创新企业营运新业态、新模式。

23.加快建设数字鄂州。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渗透,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抢抓新基建先机,科学布局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拓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应用,加快数字产业培育。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补齐互联网设施短板,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华容区创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探索建立数据资产交易中心,扎实做好数据资源开发、保护、利用。

24.加强人才支撑。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人才集聚洼地。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大力引进临空经济、国际贸易、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加强多层次职业技术培训,加快培育“金蓝领”技能型工匠人才。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以人才需求为第一导向,在住房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便捷化、定制化服务,努力打造适应各类人才生活创业需求的宜居宜业环境。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政策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吸引力和鲜明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

25.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建立由政府出资、风险投资、机构融资、企业注资、社会筹资协同发力、高效运行、持续健康的金融支持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扶持科技企业各项贴息、奖补、减税、降费政策,量身定制和叠加使用特殊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重大科技型项目落户。强化成果转化服务,推进企业、创投机构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政企合作、社会监管、协同保护等措施,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积极争取国家布局知识产权法院。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设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平台、融资路演平台。规划建设科技型企业富集的新型园区。

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城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南美丽田园城市。

26.坚决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坚持全方位保护、全社会参与,实行点线面结合、江港湖库共治。坚决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任务。深入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持续实施沿江干堤及江滩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防治,留白增绿修复岸线生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一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大力实施梁子湖、梧桐湖、红莲湖水系连通工程,全面启动花马湖防洪能力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洋澜湖、新港等水生态系统。推进梁子湖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示范湖泊、国家重要湿地,积极申报长江经济带“两山理论”成果转化试点。

27.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地上地下、陆水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深化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污染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推进“四水共治”,深入开展“禁磷”行动,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消除黑臭水体,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推动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弃物收集处理和新污染物治理。

28.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发挥“三线一单”约束作用。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绿色建筑、绿色航运、绿色快递。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9.深入实施生态价值工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构建市场交易管理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积极试点“生态银行”,探索开展生态资产收益权融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常态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考核。完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畅通城乡要素循环为重点,健全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30.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三精”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金融助农,推进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组织化、服务信息化,形成“一区一品、一业一品”格局。实施“菜篮子”工程,发展壮大水产、苗木、果蔬优势特色产业链,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电商基地,打造主业突出、配套齐全、多元支撑的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优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文化体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建设“沿江、沿湖、沿港、沿山”农旅融合示范带,发展梁子湖全域旅游。做强“武昌鱼”和“梁子湖”系列品牌,打造湖北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杜绝农地非农化、粮地非粮化,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1.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推进村庄和城镇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连线美丽城镇、连片美丽乡村。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乡村未来社区,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坚持建管并重,全域整治乡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田园清洁行动,建设美丽田园。加快乡村水、电、路、气、通讯、广播电视、物流、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平安乡村和法治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培养“一懂两爱”“三农”人才队伍和现代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32.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搭建城乡要素流转平台,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建立区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稳妥推进村湾集并,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落实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充分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33.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人口后续帮扶工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方面有效衔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不流失或被侵占。注重扶贫产业长期培育,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八、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

3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全国先进地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加快政务流程再造,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把鄂州建设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

35.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优化调整,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依法接受监管的发展环境,着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落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创业,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创业者的良好风尚。

36.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推动全域国土空间整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盘活低效存量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保障重点项目发展用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

37.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全市重大战略、重点任务、重要政策落实落地。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理顺市、区财政关系。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落实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加大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加强与省联投、省交投、鄂旅投等中省投融资平台战略合作,设立智慧物流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基础设施REITs、ABS等融资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

九、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提高鄂州文化软实力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38.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凝聚富有特色的城市精神。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39.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精品力作。建强用好市融媒体中心,打造有影响力的地方新型主流媒体。健全新闻舆论工作机制,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引导。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高标准建成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推进区级“三馆一场”建设,提升区、乡镇、村文化设施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

40.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葛店动漫小镇、恒大童世界建设。建设武汉城市圈旅游休闲度假中心、赛事活动中心,围绕梁子湖生态绿道和城市水域,逐步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挖掘城市历史文脉,擦亮“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古铜镜之乡”、“书法之乡”等传统文化新名片。探索“航空+旅游”新模式,发展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等新业态。积极推广“空港新城、田园鄂州”文旅形象。

十、全力做好民生保障,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补齐民生短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完善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以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发展慈善事业。

42.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推动实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开展常态化大规模多方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谋划建设航空职教园,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加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培训、托底安置就业和帮扶,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43.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多样化发展,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快鄂州职业大学“双高”建设,构建适应鄂州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华中师范大学梁子湖校区建设。实施教育评价和督导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4.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稳步提升待遇水平。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5.全面推进健康鄂州建设。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预防为主方针,努力为全市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快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塑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巩固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公共卫生应急运行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高标准建设市、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推进市级医疗集团、区级医共体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城乡均衡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李时珍药物研究院建设。发展智慧医疗,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6.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强化全周期管理意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具有鄂州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实施“共建家园”行动,系统推进“十项工程”,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完善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报告、双认领、双评价”机制。推进基层组织赋权增能、减负增效、提质联动,做强街镇,夯实社区(村)。创新城乡一体网格化管理机制,增强社区(村)治理效能。建强社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壮大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做强“城市大脑”,建设智慧城市。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47.推动平安鄂州建设。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维护金融运行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维护水利、电力、供水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粮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物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制度。全面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新型网络犯罪和涉众型经济犯罪,创建更高水平的平安城市。

十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奋力实现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48.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各级党委(党组)建设水平,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实。坚持和完善“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推动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运用建党一百年宝贵经验,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不懈奋斗。一以贯之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深化政治监督试点工作,推动政治体检和评估画像全覆盖,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不断强化政治体检功能。加强制度建设,破除制度障碍,堵塞制度漏洞,填补制度空当;强化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防止出现“破窗效应”。

49.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各级人大围绕中心依法履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统筹做好民族、宗教、港澳、对台、侨务、外事以及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工作。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于法治鄂州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弘扬宪法精神、法治精神,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民法典》宣传和实施。

50.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落实好干部标准,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严把政治关、廉洁关、素质能力关。加强干部培训,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增强“八大本领”,提高“七种能力”。支持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和改革发展主战场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理直气壮保护干部,真心实意爱护干部,让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巩固和拓展“治庸、提能、问效”作风建设成果,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当好干事创业“领头羊”、改革创新“开山斧”、为民解难“孺子牛”、有呼必应“店小二”,着力把鄂州打造成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城市。

51.推动规划制定落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实《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从实际出发编制好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衔接、精准谋划,力争更多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加强考核问责,确保国家和省、市“十四五”规划落到实处。

实施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加快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