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共鄂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关于《中共鄂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王立

受市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鄂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建议稿起草过程

(一)起草背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新时代全面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各项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任务。市委把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和现实检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起草过程。市委对编制《建议》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部署要求;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读书班”,集中研讨交流,深入调查研究,统一思想认识。

今年9月份,成立了由我任组长,麻琦、李忠禄同志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两个起草组,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起草工作专班,承担起草任务,起草工作始终在市委常委会的领导下进行。在起草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一批重要成果,为起草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起草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多次深入研究,开展专题论证,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形成了提交全会审议的讨论稿。

(三)征求意见建议情况。坚持开门编制规划、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努力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建议》中来。我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市直部门和各区(开发区)负责人座谈会、“两代表一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征求意见座谈会,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会议,听取起草组工作汇报,提出明确要求。12月9日,市委办公室将建议稿印发市委常委、各区(开发区)和市直各部门征求意见。

从征求意见情况看,各地各部门对建议稿给予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要要求,紧密结合鄂州实际,聚焦我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目标要求务实,发展思路清晰,重点任务明确,推进举措有力,是一个具有很强创新性和指导性的好建议,为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围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全面深化改革、保障改善民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各方面意见建议,文件起草组全面汇总、逐条分析、充分吸纳,对建议稿增写、删减、修改386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建议500余条。其中,一些工作建议和具体事项将在编制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时予以体现。

二、建议稿基本框架

建议稿全方位、全领域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工作部署,准确把握鄂州市情,注重继承创新,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力求制定一个务实管用的规划建议。建议稿由11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导语和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主要是概括总结“十三五”时期鄂州发展成就,分析研判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鄂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第二板块为分论,由第三至第十部分组成,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明确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以鄂州机场建设为引领,加快建设航空城;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学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提高鄂州文化软实力;全力做好民生保障,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等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十一部分和结束语,主要围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民主法治建设、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规划制定落实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

三、“十四五”和未来长远发展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

(一)坚持实事求是谋发展,努力在区域发展布局中找准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鄂州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要牢牢把握“四个前所未有”,处理好“四对关系”。

第一,四个前所未有:一是重大生产力布局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鄂州机场作为全国第一个专业货运门户枢纽机场,担负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航空物流竞争的重任,与北上广深等综合性枢纽机场共同组成我国航空货运枢纽规划布局。这种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使我们第一次直接拥有了通向世界的机会,具备了出海口的功能。同时,依托鄂州机场建立“大枢纽、大通道、大流通、大平台”体系,更使我们能够成为链接两个循环的重要节点。二是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前所未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日益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鄂州紧邻武汉,是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城市,处在中部六省经济地理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与武汉功能互补、链条对接、协调联动,武鄂同城化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中走在前列,城市人口历史性实现了净流入,未来我们在全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空间无比广阔、前景无比光明。三是重大产业变革前所未有。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序幕已经拉开,人类生产进入“智能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深刻变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带动了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可以说,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当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开创性地谋划布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助力,为数字城市建设赋能,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治理科学高效方面,下了先手棋,打了主动仗。四是重大发展方式转变前所未有。根据《巴黎协定》,我国承诺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这体现了大国担当,同时也对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决定并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量”,更决定其经济发展的“质”和未来趋向。鄂州襟江抱湖枕名山,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生态屏障;武鄂两市共享梁子湖、梧桐湖、紫菱湖等水域,随着城市的发展,梁子湖必将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城中湖,也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我们在践行“两山理论”上主动探索,生态价值工程在全国率先破题,让绿水青山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鄂州未来创造出了巨大的空间价值。

第二,四对关系:一是“知”和“行”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落实,“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站在时代的风口,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把握鄂州千载难逢的机遇,就必须摒弃夸夸其谈、坐而论道,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真正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二是“硬”和“软”的关系。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软硬环境的要求侧重、对各类要素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之前,无论是“三通一平”、“五通一平”还是“七通一平”,我们靠完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就能吸引投资,但是发展到现阶段,城市之间硬环境差距越来越小,软环境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在同企业家座谈时,大家普遍反映鄂州基础设施不差,但是城市功能的短板制约了人才要素的聚集,中高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只有好的营商环境、生活环境,企业、人才才愿意来、乐意来、留得住。而这方面恰恰是鄂州的短板弱项,是必须持续发力的重点。三是“新”和“旧”的关系。实现动力变革、加快动力转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重要的一环。鄂州传统产业占比很重,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是不发展或者放弃发展传统支柱产业,而是要以新技术、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实现存量变革。同时,也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破除无效供给,进而致力于腾笼换鸟,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孕育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金凤凰”。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长期以来,鄂州发展势强力弱,政府财政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把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多借助体制机制创新,一体推动市场机制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在制定涉企政策时,要倾听企业家的意见诉求,出台能够治痛点、疏堵点、补断点的政策措施。在处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时,要坚持透明、平等和法治的理念,使企业感受到政府廉洁高效的温度。

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明确以加快推进武鄂同城化为主题,以全域推进现代化为主线,以“三城一化”为路径,争当全省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发展定位,提出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这些定位、目标和任务是综合考量全市发展实际提出的,也是积极稳妥的,体现了鄂州的担当和作为。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日日精进、久久为功,一以贯之抓好贯彻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进“三城一化”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三城一化”发展路径,为我们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三城一化”仍将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鄂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

第一,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从“协同发展”到“同城化发展”,标志着武汉城市圈协调发展的跃进。鄂州作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桥头堡,在城市圈中处于最佳跑道、最佳起跑点。一是要加快推进武鄂同城化。对鄂州来说,武鄂同城化是“十四五”发展的主题,是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三城一化”关键在“化”,要以武鄂同城化发展的显著成效,切实推动航空城、科学城、生态城建设。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围绕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航空客货双枢纽和武汉新港等重点区域连通,推动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建设,打造武鄂“一小时通勤圈”。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推动区域产业政策协同联动,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园区建设合作。开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保护,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梁子湖、五四湖水系生态共保联治,筑牢武汉城市圈生态屏障。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实现“同城待遇”。二是要优化市域发展布局。科学合理的市域发展格局是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为同城化提供有力支撑。要对全市发展格局进行再完善、再优化,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主城区-功能区-中心镇多点支撑的组群式发展格局。这当中,葛店开发区和临空经济区发展要摆在突出的位置,按照功能复合、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原则,加快打造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未来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

第二,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谁重视技术创新、抓住产业创新、做强新经济,谁就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率先突围。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段。一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具有明显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平台尤其重要。依托现有发展优势,强化要素保障和资源集聚,加快提升产业综合承载能力,纵向打造葛店-红莲湖-梧桐湖创新轴,横向打造葛店-三江港-樊口-临空经济区创新带。加快葛店到鄂州机场通勤轨道交通建设,依托沿线交通枢纽优势,结合科技要素区位配置,规划建设特色科技小镇。二是要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开展高水平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标准规划建设葛店南部生态科技岛,谋划和推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高端科研资源集聚发展,打造科技新城。科学布局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拓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应用。三是要加快重构鄂州产业体系。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当前鄂州产业结构偏重、重大项目支撑不够、处于价值链低端。下一步重点是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大力推动“光芯屏端网”、钙钛矿太阳能等优势产业聚集发展。要依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为鄂州打开上升空间、插上腾飞翅膀,真正实现凤凰涅槃、加速崛起。

第三,建设区域供应链枢纽城市。新发展格局下,依托鄂州机场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门户枢纽,既是落实构建大流通体系的历史使命,也是推动鄂州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空铁公水四种运输方式、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类要素,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政策创新体系,建设区域供应链枢纽城市。要发挥枢纽带物流、物流带商贸、商贸带产业的效应,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平台经济,推动枢纽创造经济价值、提升经济效益。一是要构建大物流通道。依托机场打造通道体系是我们推动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基础。要全力支持鄂州机场申报第五及以上航权,打造辐射全国、连接全球的轮辐式航线网络。要搭建多式联运共享数据平台,集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方位信息资源,提高综合物流服务效率。推进机场高铁专用线建设,力争机场空高联运系统接入国家高铁路网。二是要搭建大开放平台。机场天然具有开放平台属性,要积极构建“空中丝绸之路”,推动机场、口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大平台。积极推动鄂州机场片区、中部电商基地、三江港片区纳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加快机场综合保税区建设。强化口岸功能,加快机场口岸和三江港口岸建设,争取设立全品类功能口岸,大力发展口岸经济。积极申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争创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拓展开放平台优势。三是要发展大流通产业。突出鄂州机场公共平台功能,导入多元化物流服务商,积极构建服务全国、通达世界的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物流体系。要以大物流为起点,将物流与商贸服务、金融结算等产业结合起来,构建大流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贸易金融业,打造一批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大市场、大平台,推进物流服务向高端增值环节延伸。大力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融资租赁等相关业态,集聚培育一批贸易型总部企业和本土跨国公司。四是要建立大服务体系。良好服务体系是航空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要优化通关环境,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打造国际一流通关效率。加强机场运营服务保障,推进飞机MRO(维护、维修、运行)、航材供应、保税航油等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商贸服务保障,大力建设临空生产服务、消费服务、商事服务体系。

第四,建设江南美丽田园城市。要坚持把生态区域作为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推动城市和生态区融合发展,加快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一是切实把生态修复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在于做好生态修复保护。要坚持全方位保护、全社会参与,点线面结合、江港湖库共治,坚决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从管理机制、投入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补齐乡村生态短板。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鄂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二是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三精”农业,打造主业突出、配套齐全、多元支撑的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文化体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因地制宜打造“沿江、沿湖、沿港、沿山”的农旅融合示范带。积极引入国际一流赛事,精心策划明星体验式营销,不断提升鄂州作为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深化生态价值工程。生态价值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健全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构建市场交易管理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积极试点“生态银行”,建设“绿色银行”,探索开展生态资产收益权融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三)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传承好鄂州的改革基因和创新精神,坚决破除前进路上的各种障碍,为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构建开放型政策环境。当前,我们要抢搭国家全方位开放的快车,就必须发挥航空枢纽作用,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要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充分学习借鉴浦东等地经验做法,做好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提高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影响力。要推动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开放型政策环境。

第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我们开了不少会,也出台了不少文件,但问题依然不少。我们既要对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予以肯定,也要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要聚焦“全省第一方阵”,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推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把鄂州打造为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现代治理的“样板”。

第三,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谁能够培养、集聚、用好人才,谁就能抓住竞争的主动权、发展的制高点。随着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更渴求人才。当前,鄂州人才既有总量不足问题,又有结构性短缺问题;既缺高端人才,也缺技能人才。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抢人大战”的严峻挑战,在引才、聚才、用才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方面,与先进城市还有不小差距,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人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千方百计“引人才”,围绕全市重大战略,放宽视野,主动出击,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要多措并举“育人才”,把培养现有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创新方式,健全体系,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要以用为本“留人才”,让各类人才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要健全机制“聚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工作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第四,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液,是经济腾飞的翅膀。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就可以看到,投资是我市稳增长的“定海神针”、促发展的“驾辕之马”,什么时候投资力度大,经济实力提升就快,在全省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就高。大家都明白,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投资强度就是明天的产业规模。“十四五”时期,随着“三城一化”加快推进,我市将进入一个大建设、大开发、大投入的阶段,会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尤为迫切。我们要破除传统路径依赖,着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运用金融手段实现资金撬动。要建立新平台,成立政府、大型国企、头部企业共同参与的长周期战略性开发平台,重点加强与省联投、省交投和鄂旅投等省级重点平台合作,善于将省级平台为鄂州所用。要建立新渠道,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利用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破解城市发展资金难题。要建立新机制,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规范透明、层次多元、风险可控的融资机制。

第五,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土地资源是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鄂州而言,土地制约十分明显。当前,全市面积1596平方公里,近七成国土空间受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限制,可供开发使用土地仅有三成。其中,全市现状建设用地达297平方公里,剩余适宜集中开发的不足8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已近天花板。与此同时,省政府提出,“十四五”期间,鄂州新增建设用地量与“十三五”相比将下降20%,单位GDP地耗规模降至200亩/亿元以下,开发区综合容积率达到1.35以上,这些都对我市用地保障提出了空前挑战。我们要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方面,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土地等指标向重点区域倾斜,更好促进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全面开展“批而未供”土地整治,加快低效用地消化处置,最大范围腾挪用地空间。再者,要深化产业用地改革,2019年武汉单位土地GDP产出为每平方公里1.89亿元,鄂州仅为每平方公里0.73亿元,由此可见,与武汉相比,我市单位土地经济密度有很大差距。要加快实施“标准地”制度,提高亩均投资额、产值和税收,实现精明增长。此外,还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同时,要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的目标要求,以土地市场价值的充分释放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坚持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是鄂州发展动能成功转换、势能加速释放的关键期,也是新一轮长周期发展的重要起步期,对城市治理将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推动与武汉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更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第一,推动治理理念现代化。城市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有机体”。伴随我市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张,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管理方式粗放、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此次疫情大考中,也反映出了城市治理在资源动员、应急处置、协调配合、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用系统集成思维来解决城市治理问题,摒弃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城市治理方式,转向精细化管理,下好“绣花”功夫,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形成系统、协调、完备的治理体系,从而增强社会弹性和城市韧性。

第二,推动治理环境现代化。现代城市治理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社会环境。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30年我市人口将达到140万左右,老龄化率升至23.5%-24%,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顺应未来人口集聚趋势,持续改善优化城市环境,用靓丽多姿的城市颜值和开放文明的城市气质振奋“老鄂州人”,留住“新鄂州人”,吸引“外来人”。要使城市硬环境更好更美,统筹做好新老基建“两篇文章”,加快城市更新,补齐城市功能短板。要让城市软环境更实更优,在倾心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基本民生问题的同时,想法设法创造条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推动治理模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立足点在基层,末梢在社区。要以基层治理特别是城乡社区治理为着力点,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我们调整街道体制、让街道回归鄂城区管理,目的就是让街道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民服务上,把更多资源用在社区建设上。只有把上下的关系理顺,把政府与社区的边界厘清,才可能让社区轻装上阵,回归为民服务本源。这其中要突出做好两件事情:一个是做好加法,为街道社区赋能,让街道在基层治理中有更大的话语权,让社区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让居民群众更多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另一个是做好减法,要构筑工作边界,使街道的工作职责进一步聚焦,社区的工作负担切实得到减轻。

第四,推动治理手段现代化。用数字化技术为城市治理赋能,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要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需要,捕捉数字化浪潮和机器换人、人工智能换人大趋势,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度运用为驱动,倒逼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深刻变革,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全面创新。深入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加快社区治理智能化改造,实现各种数据信息横向互联、纵向贯通,为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精准化奠定数据和平台基础。

(五)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鄂州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加强政治建设。各级党委(党组)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着眼夯实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根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要锤炼过硬政治能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要强化政治担当,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决不允许自行其是、阳奉阴违。

第二,夯实基层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要聚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落实好干部标准,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和干部挂职锻炼计划,不断提升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最管用、最有效的措施,集中力量破解一切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制度藩篱,增强思想的敏锐性、工作的前瞻性、落实的穿透性,看准的、想明白的要快速出手,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第三,从严管党治党。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要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巩固和拓展“治庸、提能、问效”作风建设成果,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持续深化政治监督试点工作,推动政治体检和评估画像全覆盖,用好巡察利剑,发挥好派驻监督作用,做到管在平常、严在经常、做在日常。正确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现监督执纪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拓展。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理直气壮保护干部,真心实意爱护干部,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同志们,审议通过市委“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是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希望大家深入思考、积极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使建议稿更加完善。让我们同心协力、集思广益,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