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
马丁·普克纳著中信出版集团
如果你用心读完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著《文字的力量》一书,绝对是一场奇妙之旅。
《文字的力量》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文本,有《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共产党宣言》,还有《哈利·波特》,让我们看到文字如何塑造哲学、宗教、政治与文明。
《文字的力量》直译过来是“被书写的世界”,如果没有文学,可能不会有国家、宗教信仰和文明这些概念。文学在不断地扩散文字的声音,改变时代思想。我们所知的故事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文字这一重要角色。
1968年末,当时执行美国最近一次航天任务的阿波罗8号刚完成了绕地轨道上2小时27分钟的飞行。虽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宇航员们却紧张不已,因为他们第一次从另一个世界回望地球。宇航员们没法用相机拍下所有的事物,只能用口头语言,并发挥诗人的潜能尽可能地描述细节。在操作返航前,他们把往地球发出的一条特殊信息用防火纸写下来,并集体排练朗读。“光为昼,暗为夜……诸水之间有空气,空气以上为天,空气以下为水,水的聚处为海,露出的旱地为地……”在地球上,5亿观众听得入了神,这无疑是世界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现场播报。宇航员们的朗读也道出了文学背后创造性技术的重要性。这些技术在世界各处被发明,逐渐才被连到一起。宇航员写出的句子用的是字母,它是发明于古希腊的有效书写代码。他们写下的句子使用的纸,是最初在中国被发明的一种便利材料。而印刷术也是中国发明的,这些书页被印刷出来后,在当时的欧洲北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文学是在讲故事和文字书写处的交汇处诞生的。出生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之所以被称为“大帝”,是因为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他统一了自负的希腊城邦,征服了希腊与埃及之间的所有王国,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军队,尔后建立了一个延伸至印度的帝国。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议论亚历山大是如何实现如此壮举的,以及他起初为何想要征服亚洲。亚历山大在军事征服中有三件随身物品,每晚都放在枕头下。第一件是护身的匕首。在匕首的旁边,亚历山大放了一个大盒子,这个盒子里装着《伊利亚特》,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在这本书的故事里,亚历山大看到了自己的征途和人生轨迹。他不仅如饥似渴地学习了《伊利亚特》,并且在现实中再现了这个故事。亚历山大最珍视的《伊利亚特》就是他征服世界的动机,他要在现实中实现史诗中的功绩,而这也改变了古代西方世界的格局。亚历山大是众所周知的非凡帝王,也是个不平凡的读者,他从文字中汲取力量。
中国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经典文学会改变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改变了人的行动。
因为大洪水,世界差一点失去了《吉尔伽美什史诗》。多少年来,人们对其孜孜不倦的解读,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过去的入口,这也是文字最重大、最深刻的意义。一旦被文字记录下来,过去的事情就按照原样存在下去,是文字创造了历史。在耶路撒冷,“神”以文本的形式开始显现,用以朗读、解释、翻译,传给那些不识字的人们。柏拉图竭尽所能使文字回应真实对话中的每个互动,开启了通过文字书写来保存老师遗产的进程。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对中国第一个帝王秦始皇说,经典文本的不同记述造成了前朝的混乱。结果导致一场焚书浩劫,秦始皇只在自己的藏书馆保留了副本,以实现对文学的中央集权。但孔子的语录和与他相关的经典已广为流传,启发了太多的读者,无法被轻易禁止。后代的儒生们更加相信,纸和印刷术对文本的广泛传播与保存有很大的益处。
《文字的力量》不仅向我们讲述了4000多年来塑造文明的重要文学作品,还带我们去认识了创作这些作品的人。更让我们看到文学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文明与政治,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该书作者带我们踏上一场文学朝圣之旅,游历希腊、中国、土耳其与印度,与当地居民对话,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交流,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再重合。让我们看到,文学,它至今依然生机勃勃与文明相互作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