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四个提升”:
——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0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GDP超过10万元,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前移。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达40%以上。
——人民幸福指数提升。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差距缩小,教育现代化和健康鄂州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保体系更加完善,文体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生活、公众满意度等绿色发展指标优于国家考核标准。
——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管理机构优化整合,管理和执法能力进一步加强,平安法治鄂州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依法行政能力提升。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机制更加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更加完善,政务公开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
在工作着力点上,要争做“五个示范”:
——争做绿色发展示范,探索在保护中更好发展、在发展中更加有效保护的发展新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培育新兴产业、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山水田林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环境保护标准。统筹空间规划、用途管制、产业政策、开发强度、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综合执法等全过程管控,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探索反映市场供求稀缺程度的自然资源价格发现机制,创新生态治理模式,推动市域范围内横向生态补偿,积极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行先试制度示范。
——争做科技创新示范,走出新经济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新路径。以现代临空产业为突破口,强力引进前沿性、引领性的科技龙头企业和创新资源,形成大协作、大配套、大集群,做大做强创新底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发挥梁子湖自然生态优势和城市圈科教技术资源优势,加大对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实现创新企业、创新要素、创新平台、创新环境良性互动。整合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配套等各种资源,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争做深度开放示范,搭建多式联运、联通国内外市场的开放新平台。全力建设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确保“2020年大飞机在鄂州起飞”。加快建设三江港铁路枢纽和综合码头,推动与全省主要开放口岸连通建设,发展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体系,为国际国内货物集散提供基础设施支撑。积极争取有利于国际空港和临空经济区开发开放的国家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机场对提升城市功能和聚集产业的战略作用,最大限度地分享开放成果。加快推动武鄂黄黄一体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配置。
——争做综合改革示范,打造以制度创新释放动力、空间、效益的发展新引擎。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为国际航空大都市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政策保障,着力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适应现代化城市内在发展要求,进一步整合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资本开放力度。继续深化行政、经济、社会管理、科技、文化、生态文明、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争做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以人为本、精细管理、精明增长的江南美丽田园城市。围绕国际航空大都市建设,按照城市、产业、生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逐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落实总体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各类规划,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开展城市设计和修补,传承城市精神和历史文脉,城乡建设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按照“强功能、补短板、提品质”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和管理水平。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实现城市协同善治。
三、2017年重点工作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外贸出口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
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强力推进空港核心区建设
全面启动机场建设。积极推进可研报告编制和报批,推进总体规划、机场初步设计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复。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项目和葛店中部电商基地为基础,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面开展机场核心区征地拆迁工作,加快燕矶、杨叶两个还建安置小区建设。
突破发展临空产业。完善临空产业规划,围绕航空物流、电子信息、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等产业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引进临空特性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落户。启动国际空港物流基地、临空产业园、燕矶航空小镇、汀祖航空物流产业园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学习借鉴国内航空港区和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和空港CBD建设。加快机场核心区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综合设计和建设。完善空港中央商务区(CBD)规划,全面启动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和会展中心等大型市政项目建设。启动S112省道改扩建和花马湖水系改造。推动机场与周边高速公路、京九铁路、武黄城际铁路、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既去旧、又育新,有效减少无效供给,着力增加有效供给。用技术、安全、环保、市场等标准甄别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用市场化、法制化办法推进去产能。按照“保人不保企”的原则,坚决依法处置“僵尸企业”和闲置低效用地,为新经济释放发展空间。更多运用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促进企业去杠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广PPP模式,有效化解政府债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解决居民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全面深化“放管服”,清理规范中介组织,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感。投资重点向基础设施、技术改造、环境保护、实体经济、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等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领域倾斜。加强对投资项目商业模式、融资模式、运营模式的设计和安排,确保投资项目可操作、能落地。
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施百家企业上云计划,提升两化融合水平。运用技改扶持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完成技改投资90亿元以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新增规上企业50家。新增“新三板”5家、“四板”挂牌企业20家。强力推进节能环保改造,实现钢铁行业在线监控,加快水泥行业整合。实施质量标准战略,推进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安排财政间歇资金10亿元,缓解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实施现代服务业成长工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强做大葛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临空物流产业,全面推进电商进农村。培育壮大金融业,力争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引进和支持国家节能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国信消防产品检测技术公司、长江检测认证公司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科学修订商业网点规划,加快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改造升级。培植鄂州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梧桐湖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监管,做大做响“梁”字号系列有机农产品品牌,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围绕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优化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发展名特优生态种业、高效经济林、花卉苗木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超过62%。发展土地托管服务,推广农民“带地入股”,力争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40%以上。打造5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乡村。
(三)大力发展“四新经济”
构筑创新平台。推动市校创新合作常态化,加快推进华科大鄂州工研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国地大鄂州氢能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百家企业“走校进所”工程,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增50个工业新产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突出绿色生态和科技创新主题,启动建设若干个具有产业特色、文化内涵、环境资源和服务功能的特色小镇。
集聚创新要素。充分发挥政府作为“天使投资人”作用,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运行方式,针对项目特点,采取“补偿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担保机构”、“母基金+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促进新经济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对科技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大力推进投贷联动。强化人才第一支撑,建立“人才+项目+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体系。依托东湖高新智力密集区,开辟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加快构建人才池。实施“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着力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能带动产业链形成的领军人才。持续实施“千名引硕工程”和“企业家培养工程”,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和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消除地区间公共服务政策差距,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营造宽松环境。研究把握“四新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减少对新经济发展的限制,放宽准入、降低门槛,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抓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突出应用导向和市场导向,用开放的眼光、灵活的政策、完善的服务扶持新经济发展,促进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建立跨政府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整合技术、人才、资金和政策资源,全方位提升服务新经济发展的水平。
培育新兴产业。依据各开发区和新区特色,瞄准国内外前瞻领域、龙头企业、领军人才,主动对接招商,创造条件承载承接。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新区、梧桐湖新区全面对接东湖高新区重大科技项目和特色园区,大力发展光电信息、微电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鄂州开发区、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重点谋划引进速度经济、即时经济和航空偏好型关联产业。主城区进一步优化城市服务功能,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程。实施樊口二站、广家洲大堤加固、民信闸新建和洋澜湖生态补水等工程,启动五四湖南大堤,曹家湖、垱网湖、严家湖连通,红莲湖到大头海连通,青天湖水生态修复,三山湖大堤加固工程,推动樊口水利枢纽区域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筑牢水生态安全。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公墓建设。加强长江沿岸滩涂复绿保护。大力推进天龙山公园一期、吴都生态廊道、莲花山文化主题公园、滨江风光带四期五期等生态园林工程。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保督查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积极开展环保综合执法,综合治理扬尘、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等大气污染源。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推进绿色公交全覆盖。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全域禁止珍珠养殖、投肥养殖、围栏围网网箱养殖。大力开展畜禽养殖区域的环境整治,全面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治理,重点对余寿港、五丈港、新港河等进行专项整治。加快农村旱厕改造和污水管网建设,用两年时间实现集镇和村塆污水处理全覆盖。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完善绿色制度体系。以梁子湖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为契机,建立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全流域“河长制”。加强山体林地保护,建立更严格的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探索绿色GDP动态考核。依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生态价值计量体系。综合运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按照占补平衡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生态资产质押、收益权转让等融资方式创新,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生态资产资本化。
(五)努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城市规划由指导建设向规范建设、保护生态并重转变。推进“多规合一”国家级试点,全面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完成总规修编,实现控制性详规从主城区向新区全覆盖。强化规划实施和管理,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推动城市建设由打造功能为主向提升功能、改善品质并重转变。实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智慧鄂州”双推进计划,主城区重点区域实现“天网工程”全覆盖、重点公共场所实现WiFi全覆盖,城市、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兆和20兆。实施城市老旧小区环境提升工程,推动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高标准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重载车通道、凤凰大桥、东洋澜湖湿地公园二期、洋澜湖激光水秀、市民中心、档案馆、就业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鄂咸高速、武阳高速鄂州段、武汉新港高速、鄂州机场高速建设。启动武汉地铁11号线延伸至葛店开发区工程,打通红莲湖与未来一路、未来三路瓶颈,做好科技一路对接葛店人民路和T9轨道延伸至梧桐湖前期研究。完成雨台山水厂、太和水厂工程,推进城东水厂建设。开工建设500千伏鄂州输变电工程、220千伏临江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全覆盖。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管理组织体系,实行力量整合和管理重心下移。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提高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环卫作业机械化,提升环卫保洁精细化水平。开展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编制城市管理标准化手册,推进城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执法规范化、作业精细化、考核常态化。深入推进“两车”综合整治,加强出租车、网约车运营管理和电动车规范管理。开展户外广告、渣土车等专项整治和治拥治堵专项行动。巩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目标,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用率先全面小康建设带动精准扶贫。加大资源和政策整合力度,将扶贫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努力探索产业扶贫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索“租金+股金+薪金”等模式,多渠道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大扶贫督查考核验收和问责力度,确保年底14个贫困村出列、10256名贫困人口销号。
加强就业和民生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整合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加大众创空间扶持力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五项保险制度,新增参保3万人次。推进社保一卡通工作。继续实施政府救助综合责任险,加强特困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实现对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新开工各类棚户区改造3.5万套,建成1.78万套。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实施“全面改薄”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12所普惠性幼儿园。优化主城区学校规划布局,有序化解大班额问题。启动城东学校建设,加快恒大学校建设,完成市二中、鄂州中专迁建一期工程。支持鄂州职业大学国家骨干高职建设。启动电商大学、华师大梁子湖校区建设。加快精准医疗中心工程建设,建成湖北中医院武东院区,启动市儿童医院建设。探索组建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实施基本生育免费服务。依法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全民健身、全民阅读等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深度挖掘鄂州地方特色文化,创作一批艺术精品。
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城市社区和村民委员会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提升群众“一感两度两率”。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社会诚信建设。完善食药监管体系改革,逐步建立食品药品市场准入和追溯体系。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公平有序的交易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强化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风险研判,强化源头治理,完善“1+N”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不断提升信访维稳工作水平,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围绕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推进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统筹城市空间管理、市场管理、民生社会、水务管理、综合执法的管理体制,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搭建PPP管理架构,规范管理流程,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等领域推进社会资本与政府开展合作。深入推进国有资产归集、运营、处置制度改革。改革工业用地配置制度,探索并逐步将土地一次性出让改为分期分阶段出让、先租后让、年租等弹性供地方式。
深化农村改革。分类实施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完善农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和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和抵押融资。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有序推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改革。
开展改革“回头看”。对市级权力下放、公共服务下沉、电子政务在线审批、公共信息共享等问题比较集中、阻力比较大的改革试点,进行考核评估,研究解决制约改革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优化试点方案,加大推进力度,坚定不移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对改革经验进行总结推广。系统总结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下沉、城乡网格化管理、“放管服”等领域改革的经验,针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健全制度、优化流程、完善方式,促进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