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筹城乡”到“城乡融合”!鄂州建市4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踏着改革开放鼓点而来,担着“湖北改革试验田”使命,鄂州的40载韶华是一部先行先试的奋斗史。

2009年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确定鄂州市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州市成为湖北省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

带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这座年轻的江南小城勇于探索打样——以城市吸纳人,用乡村吸引人,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实践中接力向前,从“统筹”到“一体化”,再到“融合”,城市和乡村肩并着肩、手拉着手,为全省乃至全国破题示范。“全域鄂州”,奏响城乡统筹序曲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2009年,湖北省成立支持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省直部门和鄂州市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同年,鄂州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把全域1596平方公里土地放在一个平台上去规划,城市乡村变成一个统一整体,同时打通鄂州城乡与周边城市的界限,达到区域生产要素为我所用的目的。

将城乡融为一体进行全域统筹规划,一年后,鄂州城镇化率达57%(1978年鄂州城镇化率为23%),在全省排第二位,呈现出城乡一体化全方位推进格局——

城市发展摆脱对主城区的单纯依赖,“拉开骨架、扩大规模”,形成“一体两翼”空间格局:主体——主城区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巩固政治、经济、文化的龙头地位,建成面积达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人左右;西翼——葛华新城、红莲湖新城、梧桐湖新区与武汉对接,成为带动西部、南部区域发展的龙头;东翼——花湖新城与黄石相融,成为带动东部发展的龙头。新的经济增长极、都市功能区,为而后打造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自行车变小汽车、土屋换楼房!”张周根,梧桐湖居民,原大垅村村民,15年前,梧桐湖建设征地,那时的他总担心生活没有保障。新区建成,非但没有“吃”了他家的老底,还让他成为“新市民”:有房,有社保,有股份。2012年,湖北在全国首次提出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创新。同年9月,鄂州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五项权属确权颁证,建立交易规则和交易平台,同时开展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交易。

一时间,工商资本、文化资本、家庭资本、科技资本进村,池湖社区、峒山社区、梧桐湖社区等9个社区实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成功实现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农村变社区的嬗变,走出了一条鄂州农民市民化的新路子。

“城乡一体”,缩小距离促共荣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这一年的长港镇峒山村,70%的劳动力还在外打工,全村千余亩耕地闲置。

鄂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开启了鄂州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总书记的嘱托,峒山做到了!”时任峒山村党总支书记、现任长港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陈又胜说,“10年间,峒山村没有一寸土地撂荒,实现80%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古树、古屋、古桥、古景,“四古”资源,最大限度留住乡愁、留住文脉。而今的峒山,万亩湘莲、千亩水产、百亩樱花、十里水杉、一山多景,产业更兴旺。

“你看循环路,还有这污水管网,连着家家户户呢。”在段店镇中咀村张喻湾,古色古香的木制凉亭,整旧如旧的农耕展示馆,乡土气息浓郁。村民张纪春感受很深,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后,这里的面貌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从长港之滨到四峰山下,再到梁子湖畔、长江沿线,如张喻湾这般美丽的村湾俯拾皆是,鄂州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乡村环境更美——“原来又脏又乱,现在大变样,处处干净整洁,还都种上了观赏树。”汀祖镇董胜村村民赵佳琪感叹,现在亲戚都盼着能回乡住上几天。

村湾绿化、环境美化、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过去5年,鄂州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改建农村户厕近万座、公厕362座,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基础设施更畅——“清一色的柏油路,好跑得很。”在梁子湖区跑了十几年农村客运的余师傅,对“四好农村路”赞不绝口。

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城乡间无缝连接,拉近了城乡距离。截至目前,鄂州乡镇和建制村硬化路、客车全覆盖,农村4G网络全覆盖,自来水普及率达99.13%。

保障网络更密——“现在咱农民也有‘工资’拿。”60岁后,峒山村村民华海金每月领取养老金百余元。

鄂州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4次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基础养老金从70元提高到115元。

产业发展更旺——“流转撂荒地600多亩,去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在沼山镇楠竹村,从上海归乡的金恢华创办乐华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地花经济热潮喷涌。

农业打底,三产融合,10年来,我们牢记嘱托,积极抢抓武汉都市圈发展机遇,以加快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以强县工程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农业强市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0年,全市5.2万贫困人口脱贫,47个贫困村出列,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2022年,鄂州人均GDP10.7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万元,居全省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比1.76∶1,位居全省第一梯队,绝对值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67.12%,全省第二。

“城乡融合”,和而不同互成就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的政策方针。

“我们最初也是游客,来村子久了逐渐有了感情,转身成为了‘创客’。”鄂城区汀祖镇岳石洪村木溪花园咖啡负责人刘洁说,岳石洪村近年引入社会资本百村集团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后,从废弃矿区变身为网红名村,吸引了和她一样的数十位“乡村合伙人”进驻,“我们一起打造乡村咖啡馆、乡村民宿、乡村书屋、文创市集等富有乡村气息的项目,成为‘新村民’。”

“城市和乡村理应成为互补的整体,乡村自身的优势、特色必须要保留,努力做到‘和而不同’,实现优势互补。”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2022年10月底,我市以争创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出台方案,在全省率先开启农村“六闲”资源综合整治利用提升行动,瞄准农村闲置厂房、农房、矿井、学校、物品、土地“六闲”资源,搭建资源流转交易平台,变闲为宝。

同时,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获得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表彰。

土地“醒了”,房子“活了”,全市完善48项政策,构建“人、地、钱”要素城乡双向自由流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农村创业。

在华容区段店镇,70多岁的台商郭杨福已在此投资兴业10年,流转1万亩荒地,托管7000亩湖面,建起“鄂州台湾农民创业实验园”,周边5个村400多名农民从此与园区共存。园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在梁子湖区太和镇,返乡创业的青年企业家柯凡胜将地域文化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建起生态农场和民宿,流转4个村近8000亩岗地,不仅将荒地变废为宝,还让老茶场焕发生机,带动周边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便有业可守。

在鄂城区泽林镇,万亩湖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程大林介绍,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是省级小龙虾良种场,参与全国首个小龙虾生态繁育地方标准制定,超七成虾苗销往周边省份。2022年,全市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达10亿元,带动5万多人就业。

城是乡的叶,乡是城的根。

当前,鄂州“文旅+农业”的名片愈发闪亮,“临空+农业”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愈发清晰。城乡融合发展让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共同成为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主导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城市和乡村的管理,城与乡的界限逐渐消融。“山水乡愁”,在守牢流域安全底线、统筹四化同步发展中“生长”,在鄂州日新月异的“两区一枢纽”建设中“升腾”。

全媒体记者:曹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