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有序的水产市场,是一座城市最早醒来的地方之一。天还没亮,新鲜且品类丰富的鱼、虾、蟹、贝,留住了人们的脚步。
从“吃到鱼”到“吃好鱼”,打造餐桌上的优质绿色食品,这中间有一位“新鄂州人”为实现无抗有机鱼坚守初心,他就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小林。
科技护航水产养殖
最初,孟小林主攻的方向是昆虫病毒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及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改变了研究方向。2000年,国内沿海地区爆发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造成白对虾大面积死亡。当地渔民因为虾病问题而血本无归的消息刺痛了他的心。
“渔民太苦了,渔业不能进商保,一次鱼虾的疫病就可能让他们血本无归。自己研究病毒学这么多年,为何没有想到为农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孟小林决定放下手头的其他研究课题,率领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等70余人,全身心投入以鱼虾为主的病原微生物研究中。
孟小林将毕生科研之积累投入到水产抗病、防病等生物制剂的研发和生产上。为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2013年,他在鄂州成立了湖北肽洋红生物工程公司,并在蒲团乡建立了水产防病生物制剂的中试基地。
孟小林亲自下水塘采样,进行病毒分离和基因检测分析,努力寻找防治方法。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活率,也显著增加了渔民的收入。至今,公司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产品逐步涵盖海水、淡水养殖调水改水、微生态制剂等60多个品种。如在广西建立的60T养虾方案,经广西自治区虾协大面积试验示范,对虾养殖都获得了成功。
编著水产养殖诗歌
“池塘水质常恶化,病原细菌生变异,抗生素已无奈何,效果不佳钱白花。水质调节益生菌,致病细菌受抑制,病原细菌不达量,鱼病爆发概率低。”这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诗歌出自孟小林的《水产养殖技术歌诀与趣味知识集》。2014年以来,他将基础知识与一线生产养殖经验结合,共创作了324首诗歌。
要把鱼虾的病因、症状、解决办法用诗歌的形式浓缩出来是一件非常难事,孟小林曾多次打退堂鼓。“每当看到渔民们殷切的眼神时,我总想为他们干点什么。”他说。
这本诗歌集孟小林已记不清改了多少回。采访中,一位渔民正好向孟小林请教专业问题,他说:“我们文化程度不高,听不懂专业知识,但孟教授编写的诗歌我们一听就懂,大家都很感谢他。”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党委书记张锋为这本诗歌集作序,他写道:“这些诗歌真切地展现了著者对渔农深厚的情感和对渔农辛劳的体谅,他代渔农以歌疾呼‘养鱼要政策’‘渔业进商保’,以减轻渔农因天灾、鱼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从大学讲台到池塘水库,孟小林没有一丝犹豫。他组织培训班,教授渔民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科学养殖方法。同时,深入农村,了解渔民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方案。他的课堂上,不仅有理论讲解,更有实践操作,渔民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
“用通俗易懂的话为渔民讲技术,让更多老百姓吃上放心鱼、有机鱼,这也是我投身水产生产无抗生物制剂的初心。”孟小林说。
感恩相遇如鱼得水
作为“百湖之市”,鄂州湖泊星罗棋布,渔业资源得天独厚。多年前,孟小林就与鄂州结缘,因为他的许多学生都是鄂州人。他回忆道:“看着学生们神采奕奕地向我讲述他们的家乡,我一直心向往之,想着有机会一定要来鄂州走走瞧瞧。”
2013年,孟小林带领他的研发团队到鄂州创业。他很感恩与鄂州的相遇,鄂州对人才的礼遇,让他“如鱼得水”。在这里,他入选“新鄂州人”杰出贡献专家库,所带领的团队也获批鄂州市首批“333”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一般来说,鱼类是在拥挤和压力大的环境中饲养的,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很多渔民凭经验饲养、凭感觉用药,很容易造成抗生素的滥用,并且也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孟小林平时话不多,但一谈起水产抗病、防病就滔滔不绝。
起初,孟小林的家人不理解他为何要选择水产这样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担心他过于劳累,身体吃不消。然而,看到孟小林所做的工作对水产抗病、防病产生的积极影响,他们渐渐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支持和骄傲。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把技术送到渔民家。双脚站到水里去捞鱼,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研究课题。”很多朋友都劝孟小林回到大城市,或去国外与家人团聚享清福,不要再如此辛劳,但他却笑答,“人过花甲静,笔墨书践行。心思鱼去病,飞信答疑问。通理写大地,池墨泼不尽。君问何以持,渔歌情浦深。”
从事相关科研工作44年,孟小林收获的不仅仅是职称和资历的提升,更是用他的奋斗诠释“不忘初心”的真正含义。
孟小林(右一)在鱼塘
全媒体记者 王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