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有太阳的后裔 我村有太阳的种子

“自从建了光伏发电项目后,每月都会有200多元的固定收入,生活更有盼头了。”昨日,享受着春日的暖阳,72岁的王运生老人高兴地说。

王运生是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官塘村一名孤寡老人,也是低保贫困户。老伴去世多年,3个女儿均已出嫁。

借太阳光,圆脱贫梦。官塘村已为13户特困户安装了规模3千瓦的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2016年1月并入电网开始发电。

“我们村虽然土地多,但人口少,且大部分是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山地,发展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很适合官塘村的实际。”村党支部书记张光家表示,“村里还建了一座60千瓦小型光伏电站,截至目前,已产生近2万元的收益。”

光伏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即利用村集体的闲置土地建设光伏发电站,使阳光变成财富,既发展了新能源,又实现了脱贫增收。

2016年2月初,市政府正式出台《鄂州市光伏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勾勒出光伏扶贫前景:全年实现全市60个重点贫困村及村内贫困户全面实施分布式光伏扶贫工程。根据计划,每个贫困村将建一座60千瓦光伏发电站,每户贫困户建一套3千瓦发电系统。光伏并网发电后,每户贫困户年均可增收3000多元,每个贫困村年增收可达6万多元。

资金从哪里来?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光伏项目建设资金,均由市、区、乡镇三级政府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存量资金的50%”的标准预算的扶贫资金,国、省扶贫项目资金、社会捐助资金、驻村工作队帮扶资金、其他涉农项目资金等进行整合统筹,全部光伏项目建设资金均由政府出资,贫困户不掏一分钱。

“去年村里建成一座6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对口扶贫企业武昌鱼集团资助28万元,省、市光伏发电项目帮扶资金20万元,村里和贫困户一分钱都不用出。”华容区段店镇张湾村村支书张小安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至7万元。”

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共有53个村建成光伏项目,总计建设规模3558千瓦。

光伏扶贫项目建设数量在增加,质量也在同步提升。各村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扶贫项目。

沙窝乡牌楼村、草陂村建成的光伏电站地处荒坡,既节省土地资源,又方便后续管理。

东沟镇刘河村将光伏组件与附近种植场的堤埂、廊道和停车场融为一体,为美化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景观。

“不仅节省土地资源,还有利于提高贫困户收入。”采访中,刘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典祥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光伏发电带来的收入,村里有十几户贫困户在种植场里打工,一天的工钱大概50元,一个月也能赚个千把块。”

来自市扶贫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贫困人口中,有82.3%是因病因残致贫,大部分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身体状况差,行动受限。为规避风险,减轻贫困户的压力,保障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市建成的光伏项目,绝大多数产权在村集体,贫困户只享受收益权,不受一分累,不担一点风险。

沙窝乡胡桥村60千瓦光伏发电站是我市首批建成的村属光伏发电站。“所有的市场风险都由村集体承担。发电收益除分红给贫困户之外,还可用于村里发展民生事业,让贫困户、村集体和一般农户共同受益。”村党支部书记王佑珍信心满满地说。

脱贫攻坚在路上。市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在科学规划、提高建设质量、加速并网进程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光伏产业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中的积极作用,让农民群众持续、快速增收。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慧中  责任编辑李钰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