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从负债100万到身家一个亿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昔日小山村被圈入大都市。田里“长”出一排排高楼,耕地没了,村民的荷包钱越来越“暖和”,再不用土里刨食。是喜?是忧?未来,如何解决村民就业?解决角色转变?

鄂城区新庙镇英山村,共有土地5741.1亩,已征面积3800余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亩。该村通过村民大会决定,将部分土地补偿费交由村集体管理,并向上争取政策进行市民化转型。建集贸市场、买门面出租……让钱生钱,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给乡亲们打造了一个“金饭碗”。如今,英山村集体资产、资金总额过亿。

英山村集体投资重建的英山小学。 

钱来了 谈及未来人却迷惘

15年前,因城区南移东扩,英山村被拉上大舞台

“从2002年大桥连接线征地开始,我们村变得寸土寸金。”党支部副书记汪文军在村里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这里的巨变。

市委党校、市人行、澜都园、吴都春天……众多单位、开发商涌来。截至目前,该村近70%土地被征用,仅剩净耕地367亩。

口袋越来越鼓。“但心不安。”村民们对未来迷茫。

村集体经济发展多舛的经历,更加深了大家的不自信。

上世纪80年代,英山村办了袜子厂、铸造厂等,到了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这些作坊式企业纷纷被冲垮。村里背了100多万元的债,成一个集体经济缺失的“空壳村”。

发不出工资,村委会人员大量流失,村务缺人管,矛盾越积越多。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老百姓心有余悸。

征地带来转机,但坐吃山空必然埋下更大的隐患。“钱该怎么花才能让以后有保障?”成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英山村的“领头雁”们决心大干一场。

 

路对了 “空壳村”打造“桥头堡”

2003年,村“两委”班子提议从每亩征地补偿费中提留土地补偿费的50%,交由村集体作为发展资金和建设村级公益事业,剩余50%给村民小组用于发展第二、三产业。

“别村都能发的钱,凭什么扣我们这么多?”“万一投资失败,赔光了怎么办?”……村民炸开了锅。

“我们把征地补偿费分配方案送给党员、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上门解释,给他们看发展规划,再通过他们去做群众工作。”村支部委员程晋升说。

3年里,经过无数次的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终于,在20067月,该方案被全体通过,英山村有了第一笔创业基金。

“我们现在不能满足于账上有多少钱,而要让它发挥最大效益。”村副书记汪志超跟大伙儿琢磨着如何让钱生钱。

“这边买菜不方便,如果我们建个大型农贸市场,可以辐射周边十余个住宅区,还能解决就业,对村民生活也有利。此外,还应该买门面,升值空间大。”在党支部会上,大家对这个提议一拍即合。随后,村民大会也顺利通过。

村里每笔投资,都经过“四议两公开”,由村民代表签字投票决定。而且,英山村成立了公司,专门负责资产经营管理。

2014年,村集体出资2000万,建设占地15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英山村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同年,投入1732万元,在鹰苑小区对面买了34间门面……

一边开动脑筋,向市场要收益,一边钻研政策,向上争取保障。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村里拿到了近50亩国有土地。

“国有土地在挂牌交易和使用上有更多优势,能给我们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村副书记汪志超说。

存款本加上不动产,如今的英山村身家过亿。

 村民租用村集体门面房,变生意人。

心齐了  村民积极转型变市民

“以前,汗珠子摔八瓣,辛苦一年,前头愁地种不好,后头愁谷卖不好。哪有现在舒服。”512日,午后,62岁的汪厚银坐在自家副食店门口晒太阳。有人来买东西,他收了钱,喜滋滋地点。

随着周边小区入住人口增多,汪家副食店的生意越来越火。

当初,他也担心过不种地了,怎么生活。得知村集体买的门面,本村村民可优先租用,汪厚银赶上了车。

老百姓看村“两委”把“家业”越做越大,值得信赖。人心齐了,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积极转型。英山村2组村民王新华是其中之一。她在英山村农贸市场承包了一个摊位,卖调料。

“离家只有五六分钟路程,收入也不错。”王新华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14组村民汪自焱带着孙女逛市场。“我们现在过上了提篮买菜的生活。小孩子读书的学校,条件跟城里一样好。”对村里的变化,她很感慨。2010年,村集体投资300多万,高标准重建了英山小学。

此外,每年,由村里买单给全村购社保、新农合和农村小额保险;湾湾组组通水泥路;逢年过节,给困难家庭送钱送物;为贫困户完成“微心愿”……这一桩桩一件件让大家幸福感指数飙升。

现在英山村还在创业期,以后,还会给乡亲们发补贴、发养老金……让失地农民顺利转身,不再有后顾之忧。”村副书记汪志超勾画着大好前景。(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博 责任编辑 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