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城市规划,不能只有诗和远方

 

 

 

城市规划,不能只有诗和远方    

                             李 兵

 

前段时间,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迈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系列专题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古都风韵、生态宜居、现代时尚、数据智能、区域互联……公众的一个个留言,寄托着对未来城市建设的美好憧憬。

“诗意的栖息”,是每一个普通市民纯朴的向往。然而,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眼里不能只有诗和远方,战争忧患、安全意识、国防配套,须臾不可或缺。“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就必然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作战。”当前,全球人口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等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愈加明显。换言之,未来战争阴云也必将越发浓郁地笼罩在城市上空。近年来,利比亚、叙利亚战争,以及伊拉克政府军与“伊斯兰”武装作战的敌对双方,无不是围绕大中型城市展开激烈较量。美军《联合城市战纲要》开篇点题,鲜明指出:“城市是21世纪最有可能的战场”,是未来作战的“战争和战役重心”。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一方面,具有左右战争胜负趋向的政治内涵和民意导向;另一方面,又具有巨大战争潜力的蓄积功能,是军事资源输出的重要源头,对现代战争体系具有基础支撑作用。与此地位作用要求不相适应的是,当下个别城市在规划建设上国防意识不强。城市建设投入的手笔越来越大,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经济产业结构缺乏战略考量,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防需求不够,城市数据智能、重要交通枢纽难以满足战备动员需要,地下管廊、地下商场、地铁隧道等人防工程与现代战场防护需求脱钩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古之所谓“城”,本身就是筑城、防卫之义。从古至今,国防安全就是城市建设与规划应有的题中之义。规划建设现代化城市,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大国防观念,着眼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全局,顶层规划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科学布局城市重大基础设施与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增强国防安全体系的弹性与张力;应准确把握现代战争的打击方式和特点规律,把网络攻击、导弹突击、航弹毁伤等现代战场毁伤指标,引入城市建设规划当中,从源头上提升城建工程系统的整体防护能力。

“现代战场打击的无所不及,需要防护力量支撑的无处不在。”毋庸置疑,传统的军事部门“大声疾呼”、政府部门“包打天下”、企事业和广大群众“到此一游”的运行模式,肯定无法形成强大的城市防护力。应坚持从健全完善立法入手,从制度层面规范政府部门和军事机关的任务界面,理顺协同对接机制;积极走开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牵头主导作用,扩大军地两个大局、地方各个产业的边际融合效应,把各个领域、全体民众有效动员起来,着力构建覆盖全域、安全稳固的新型城市防护体系。

“战争总在炫耀他的飞速演进,企图嘲笑人们的短视与无知。”我们唯有始终保持战略忧患,紧跟战争形态变化,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大国防观,不断创新和加强城市防护建设,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有“诗意的栖息”。       (载8月16日《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王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