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武昌、今鄂州,满眼“山娇川媚,物美风醇”。“小红帽”,覆盖城市乡村;好家风,吹拂滨江湖畔;好故事,传递人间温暖;好环境,共享美好生活……为民、靠民、惠民,百万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齐唱“民”歌,攻坚克难,加油,向前!
为民篇——
城市品质更有“家味”
鄂州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7月28日,又一条全市人民关注的喜讯传来:鄂州正式跻身“国家卫生城市”行列。
5月23日,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向含金量最高、最具价值、最高荣誉的全国文明城市冲刺的号角,发出了“背水一战、志在必得、全力以赴”的冲锋号令。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今年是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总测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一直是鄂州百万人民心中的夙愿,是鄂州历届市委、市政府的追求。鄂州六次蝉联“省级文明城市”,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历史上从未有今天离“金牌”目标这么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市委、市政府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动员会上,市委书记李兵的话温润、贴心。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理念,把文明创建过程变成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通过创建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变化。城市是我家,创建就是要让我们的城市更有家的味道,让每一名家庭成员更有家的感觉。
透过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所有创建工作均围绕一个核心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个核心便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广泛参与,这是成功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市委书记李兵一语破的。
在杨湾社区,李兵进店入户调查研究,与市民亲切交谈,商议解决方案。6月23日,一场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在杨湾社区打响。20天内,拆除违规搭建的亭棚、台球室等5200平方米,铺设步道彩砖9600平方米,修砌人行道站石3300米,路面拓宽、花坛绿化、路灯改造等工作有序推进。
是什么创造了这么高的效率?不仅仅是市委书记李兵的重视,关键还是他提出的“提高市民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动员辖区居民支持整治、参与整治”。李兵指出:“这是我市老旧小区的一个缩影,加大综合整治力度,让小区旧貌换新颜,让居民享受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老旧小区的环境整治,进而提升全市文明创建水平。”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市长王立经常在创建调度会上对创建专班工作人员说,“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成为顺民意、惠民生的过程,这样的文明创建才有群众基础。”
7月11日,市长王立徒步穿行在官柳小区,边走边看边查。官柳小区于1993年建成,现有居民15000余人,乱搭乱建、长年沉积的卫生死角、道路破损较为严重。王立对创建专班工作人员说:“像这样的小区要标本兼治,要注重居民文明习惯、文明素质的养成,充分调动居民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居民在文明城创建中有荣誉感和归属感。”
位于市中心医院对面的三眼桥路,人流量大,车辆进出多,交通混乱,市民颇有怨言。站在这里,市长王立与城管、交警等部门负责人共商整治对策。他说,要认真梳理医院、集贸市场等城市交通“堵点”、秩序“乱点”以及管理设施上存在的 “盲点”,打通区域畅通微循环,提升通行率;要坚持协同共治,突出依法严管,让人民群众共享道路交通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到学校,查周边路面改造;进小区,看绿化花坛建设。7月19日,市委副书记熊明新到吴都小学、桂花园社区和内河社区,仔细查看学校周边路面、小区环境整治等情况。每到一处,他都提出,创建的每项工作都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相关部门要严格对照创建标准,查漏补缺,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破解难题,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在创建过程中,熊明新经常提到要坚持问题导向,“具体深入地解决好各项问题,让城市面貌真正有变化、有提升,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文明创建的成果”。
进市场、看医院、到社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古新功一手抓创建宣传,一手对每个街道提出的实际问题“拿脉问诊”。走了主城区40个社区、260个小区,他要求,创建要注重细节,关注民生,从群众盼望解决的问题入手,让创建成果惠及百姓。
让城市成为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我市在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路上,做到全市“一盘棋”,上下贯通、步调一致、协调联动。
靠前指挥,创建工作指挥部挂图作战,忙而不乱,近300份督办函直指要害;市委办、市政府办、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协力共进,务实创建。
“民”歌齐唱,互动、城乡互动、干群互动,从长江之滨到梁子湖畔,从航空都市区到中部电商基地,从城市主干道到僻静小巷,鄂州大地处处奏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美妙乐章。
靠民篇——
城市精神更有力量
观音阁公园的绿廊,是老人们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下棋、打牌、聊天、唱歌,每人随身带了一个水杯。
广宴楼志愿服务站悄然开了门。
“里面有直饮水,免费喝;天热了,能蹭凉;手机没电了,能充电。下雨了,有雨伞,当然,雨伞用完要记得送回来。这个地方好。”老人们高兴地说。
志愿服务站,市民身边的暖心小屋,通过服务站,人们看到的是鄂州创建文明城市的主旨。
现在,主城区已建成11个服务站点,分布在游园、广场、景点、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这里将成为我市对外形象和市民素质的展示窗口,志愿服务、共享幸福的公益平台。
建立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志愿服务全民行动正在鄂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精神已成为鄂州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各类志愿者10多万人,是一支强大的群众力量。“华容大姐”便是其中的一股力量。
在华容街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引人注目,那就是身穿红马甲的“华容大姐”。她们上街劝导交通,进福利院为老人洗头、理发,为公益文化活动出力添彩。
“华容大姐”是华容区一支志愿服务队,其成员都是吉祥如意艺术团的大妈们。在当地妇联组织的引导下,这些大妈变身为志愿者,并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受其影响,现在华容区注册志愿者达1.23万人。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群众,群众的力量在于调动,调动群众力量的源头在于党员干部。
在凤凰街道滨湖社区,有一面“微心愿”墙,墙上公布了150余个“微心愿”,已实现113个,90%的“微心愿”都是党员认领的。
“微心愿”是一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事不大,却暖心。滨湖社区在全市率先倡导党员认领“微心愿”。现在,“微心愿”认领人涵盖了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各类企业的员工,以及小区居民。
汇聚微力量,传递一片爱。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城市精神凝心聚力,鄂州好声音从乡村湖畔传来,在街巷工地响起,无处不飞花……
“一个人带动一座城”,这是人们送给白发老人祝光贤的一句话。老人年过七旬,省吃俭用,帮助多名贫困儿童完成“求学梦”。在他的组织下,近百名老人成立了“三关爱”艺术团志愿服务队,将欢笑送到福利院,将关爱送到军营、学校。
“残疾人的知心大姐”苏柳英、“社区好闺女”胡敏、“慈善哥”邹志成、“三尺讲台写精彩”的闵楠飞……鄂州天空,星光灿烂。
橘园公园管理办公室的外墙上,有一排普通的钉子,看上去与整面白墙有些不协调。但,钉子上方的四个红字,却表达了美的内涵——“失物招领”。
“经常有市民捡到钥匙,送到办公室来。为方便大家寻找,我们就在外墙上钉了一排钉子,把钥匙挂在上面,丢钥匙的人找到这里,一眼就能看见。”工作人员说。
晒家风、树新风、创十星,鄂州大地清风阵阵;道德模范故事会,走上了街头,讲到了村头;好剧、好戏、好书,进村惠民,鄂州书香四溢;一封封孩子们写的家书,让小手牵起大手,共走文明路;村湾小学堂、社区“四点半”课堂,让孩子们放学不“放羊”;白发老医生走上街头义诊,忙碌的企业家停下脚步,给烈日下的交警、环卫工送清凉……
每一处细节,每一件暖心小事,如点点繁星,编织起了一张暖心网,也凝聚起了这座江南小城的城市精神。
经济主战场,砥砺前进的路上同样也展现了柔软的一面。
航空都市区建设如火如荼,万名党员志愿者重温誓词,开展结对联包村组、精准扶贫、清洁乡村、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推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
“争创文明城,绿色生态健步行”,梁子湖区各镇村的志愿者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分5路在梁子湖畔健步行走,将生态文明之声传递到每一个村湾、每一片田野。
三江港新区,一支由16人组成的“阿嫂巡逻队”,成了乡间一道亮色。她们穿着红马甲,带着小喇叭,沿着村湾道路巡逻,配合保洁员清除“小广告”,监督检查村湾环境卫生,义务照顾留守老人和儿童。
在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这些经济战场上的主角们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走出试验室,走出车间,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创建诚信守法的市场好环境。
主城区每个城中村、社区,留下了市直机关单位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放下手中的笔,走出办公室,走进社区,拿起扫把、扛起铁锹,成为创建大军的一员。
惠民篇——
城市内涵更得民心
变化,静悄悄地发生;温暖,在点滴中升华。
8月1日,修缮一新的庾亮楼正式对外开放。在这里,人们听琴声、赏字画,千年庾亮楼重焕青春。
庾亮楼,市民俗称古楼洞。“一鼓楼、二宝塔、三眼桥、四眼井、五(邬)家巷、六大坊、七星(仙)塘(堂)、八卦石、九曲亭、十字街”,古十景,鄂州的文化之根。
此前,市委书记李兵多次到古楼街办调研鄂州老街文化建设,要求对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物修旧如旧,再现古城风貌。老街文化积淀深厚,要加大保护力度,扩大其文化传承的窗口效应。要加大历史文化街区的创建力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鄂州古十景,鄂州根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恢复,在保护。这让游子找到了乡愁,让游人感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厚重。
背街小巷,老百姓的家门口,群众幸福感的最直接体现。主城区12处“家门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春风里换新装穿新衣。
官柳小区,曾是鄂州好小区的代表。然而,多年过去,这里变了,变得让居民堵心了。“以前一下大雨,小区有些坑洼路段就容易积水,根本不敢出门。到处都是乱搭乱建,乱得不成样子。”陈六应老人住在官柳小区52栋,提起过去感慨不少。
小区环境整治得怎样?市长王立在小区里边走边看,要求相关单位,治标,要强力拆除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有序整治道路破损、下水道不畅等问题;治本,要注重居民文明习惯、文明素质的养成,充分调动居民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居民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有荣誉感和归属感。
2000平方米道路的小区路面改造硬化,319处亭棚拆除。“小区道路宽敞了、墙面干净了、楼道整洁了,出门也方便。现在,我喜欢在小区里转悠,心情很舒畅。”陈六应说。
江家巷长不过千米,周边却分布着2家医院、1个菜市场和1所小学,沿路商户100多家,常住人口3万余人,是孩子上学和居民上班、买菜、看病的必经之路。一个“乱”字,是这里曾经的写照。
现在,这里变得让人都不敢认了。路平了、道宽了、路灯也亮了,“我在这里住了30年,过去是晴天灰雨天泥,一不小心还会摔个大跟头。”踩在沥青路上,周青松老人高兴地说,“现在晚上出来散步也不怕摸黑、摔跤。”
在杨湾社区, 南塔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市最早的规模化小区之一。但配套设施老化、排污不畅、墙面脱落、乱搭乱建,成了“脏乱差”的典型。
现在,小区居民楼下的亭棚、台球室不见踪影,楼道栏杆上的“牛皮癣”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整齐摆放着绿色垃圾桶。家门口的变化,让居民陈立远打消了搬家的念头。
原来,陈立远在小区住了近20年,实在难以忍受这里的“脏乱差”,几年前就计划着卖掉旧房,在城南购置一套新房,搬离小区。“已经选好楼盘,交了首付。现在小区环境变了,在上海读书的儿子说,赶紧撤下卖房信息,房子不卖了,等他毕业后,还在小区周边创办公司。”他说。
变,变,变,一切就在眼前。
4万米人行道提档升级;万余米交通护栏,畅通6条城区主干道;车让人,人车关系开始和谐了;2000盏次干道路灯、600余盏小巷路灯、万盏楼道灯,点亮居民回家的路;72座公厕,按照创建标准升级改造;百余个主城区主次干道占道亭棚拆除……
38个标准综合文化中心,10万元图书,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书香家园;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孩子们有了快乐平台……
好环境,带来好心情;好心情,促进好发展。歌在飞,笑声扬,鄂州大地,文明之花在绽放。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少锋 李洪江 责任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