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砥砺奋进的五年|科技创新驱动“轻快”转型


一颗神奇的种子开启鄂州大地上的成长旅程,也在悄然改变着鄂州的发展轨迹。

这颗种子便是科技创新。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是60.65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就已完成71.37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居全省第四。


undefined
走校串所,培育新动力



湖北万度光能公司2016年8月进驻梧桐湖新区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集中研发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可印刷钙钛矿新型太阳能电池。该电池研发成功后,有望实现廉价太阳能发电。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雁翅 见习记者王奕晨 摄


鄂州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如何不再负“重”前行,实现“轻快”转型、产业升级,新动力在哪里?走校串所,瞄准高校。

“加大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与合作力度,让鄂州搭上引进创新的快车,推动大数据、健康物联网、高端制造、生命科学技术等高精尖、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技术在鄂州转化,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现和培育鄂州经济新增长点。”在我市首次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市委书记李兵指出。

2016年初,市委书记李兵带队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拉开了鄂州市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序幕。

具体实施方面。梧桐湖新区重点对接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师范大学;红莲湖新区重点对接中国地质大学;鄂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对接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葛店开发区重点对接武汉大学。

政策支持层面。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鄂州市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市校合作共建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成为我市与高校合作的典范。现在,我市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中科院、航天科工集团的战略合作,一批前沿、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正在积极策划当中。

中科院大学梧桐湖科教融合中心项目,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引力波测试平台、原子钟、原子动仪等项目已经达成合作意向。省国防科工办、华中科技大学军民融合项目落户梧桐湖工作正在向前推进。华中师范大学大数据、新能源项目和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校区项目已在有序推进。

PET-CT项目进展顺利,两台设备已经运到广州安装完毕开展临床试验,第三台运往荷兰国家PET中心,用于疾病研究和新药研发,第四台近期可在武汉协和医院测试,第五台正在装配。

韩宏伟、李雄教授团队“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项目第一批团队已入驻园区开展研发,生产出300mm*300mm规格的太阳能电池板。健康物联网的第一批团队已进驻开展工作。

在湖北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聚集了48家科技型企业,他们在这里将自己手中的核心竞争力转化成生产力,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鄂州科技创新项目达152个,其中已注册正在实施63个。

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奏响科技创新的时代最强音,向科技创新要先进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正在推动大数据、健康物联网、高端制造、生命科学技术等高精尖、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技术在鄂州的转化,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现和培育鄂州的经济新增长点。



undefined
技改升级,激发新活力



在培育新产业的同时,我市对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技改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激发内生动力,焕发新活力。

在鄂州经济开发区,鄂州汉衍新材料有限公司是鄂钢的一家下游企业,专门从事钢铁深加工,生产电解铁粉和电解铁片。

“全球有四个国家生产此类产品,美国、日本、印度、中国,中国就我们一家生产。”总经理邱文涛说。目前,该公司已与德国一家公司签订供货合同,预计年供货电解铁粉10吨。

产学研项目合作,推进传统钢铁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也促进了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是武汉科技大学与我市开展合作的重要内容,汉衍新材料公司便是合作对象之一。

鄂州开发区是我市传统装备制造业基地,在科技创新因子的激活下,这里的产品走出国门,有的搭上了“一条一路”的发展快车,有的“撑”起了马尔代夫的中马友谊大桥。

鄂州电厂是我市第二纳税大户,通过改造升级现有技术和设备,产能效率得到提高,实现能源产业的战略转型。

通过技改,电厂产生的废料高品质粉煤灰年均销售量达65万吨,销售额近5500万,脱硫石膏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了100%,曾经棘手的废弃物变成了市场抢手的再生资源。

(网络配图)

鄂州电厂三期工程是我省重点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鄂州电厂将成为省内装机规模最大的火电厂,也是环保水平最高的火电厂,其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设计限值分别是每标准立方米5毫克、35毫克和50毫克,远低于现有要求每标准立方米的30毫克、100毫克和200毫克,堪称世界最严标准。

我市实施百家企业技术改造工程,重点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技改和传统产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

彤诺电子三期、国铁轨道、木之君铁路材料等技改项目建成后,企业规模将成倍扩大。北京容百投资公司投资8000万元对其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形成600吨/月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可达6亿元。

湖北鄂信钻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欧洲单晶钻石研究所签约合作,我国首颗宝石级蓝钻将在鄂州诞生;“制线大王”枫树线业,投入3亿元进行智能化高端缝纫线制造基地建设;就连世纪新峰,这类建材企业也在积极实施设备改造,投放2000余万元,安装崭新的布袋除尘设备……

传统产业在升级中扩大市场。

数据显示,今年,我市104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36个,总投资154.8亿元。据预测,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新增税收15.3亿元。今年,预计有76个项目可竣工投产,新增销售收入110.2亿元。



undefined
机制创新,催生新种子


不熟悉企业管理,不熟悉融资方法。想将手中的核心力量变成生产力,这是创新型企业、科学家们的最大“痛点”。

如何“抚痛”?就是要创新机制,主动上门为他们提供全程的保姆式服务,催生那些“睡”在实验室里的科技种子。

新技术新成果成功转化,鄂州创造了自己的速度与“模式”。这个模式就诞生在全球第一台全数字“PET—CT”身上。

逐利是社会资本的天性,它往往只对成长性好的公司感兴趣,直接从技术投资开始,培养种子的发芽成长,对这样的风险,社会资本多是敬而远之。

然而,我市大胆先行先试,资金前置投入,浇灌创新种子。湖北锐世数字医学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第一台全数字“PET—CT”便是在这种理念下培育而成。

(网络配图)

2015年年底,PET还只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一个科研项目。全球领先的技术,吸引了不少投资公司寻求合作。科研团队没有心动,因为,他们担心社会资本过早介入,团队会流失大部分股权。

如何让PET技术尽快实现他的社会价值?我市组织专班登门拜访,提出参股不控股,也就是说,保证专家教授持有50%以上的股本,使他们能够控制公司的运作。

通过评估,PET项目第一阶段产业化的费用为3000万。鄂州以股权形式投资1490万,而锐世公司所要出的1510万,则是以专利质押的形式,向政府借款。这样,一分钱没有花,锐世公司就获得了3000万元的启动经费,项目团队还获得了控股权。

“在国内,从有原理样机到产品的时间,我们估算了一下,平均大概需要四年到五年。而我们仅用11个月就把样机变成了医疗机械,这就是鄂州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速度。”湖北锐世首席技术官张博说。

怎样为科技创新育种、播种?我市出台了《市校合作共建工作方案》、《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按照“一所高校(院所)、一名常委挂帅、一名副市长协助、一个新区承接、一个牵头单位组织、一个专班实施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参股不控股’,解除了教授们对运作中专利失去控制的担忧;‘专利质押贷款’,减少了专家团队以现金等方式出资的困难和风险;‘领投加跟投’,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成立一系列的金融助推产品参与投资。培育成熟了创新种子,‘领投’的这部分财政资金从企业全身而退,再‘领投’下一颗种子。”市科技局局长赵德辉说。

育种而不摘果,参股而不分利,扶上马再送一程,鄂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现在,我市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达到5家;省级众创空间累计达到4家;在孵企业累计达到300多家。

去年,我市科技经费投入超1亿元,今年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科技经费1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同时新增6亿元科技创新投资基金。

近年来,我市通过引进总规模30亿元的中经盛世创新投资基金、5亿元的长江科技创新产业基金、2.5亿元的军融创投基金、5000万元的南山集团定向产业基金,缓解了民营科技企业资金难题。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推出科技金融创新产品10余种,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亿元,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这条以科技为先导奔向未来的活力之路、光明之路,正在鄂州大地拓展。随着国际航空大都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科技种子播撒、成长。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洪江 责任编辑王德静)